.

伤寒论张仲景所说的黄汗证,是虚实夹杂

张仲景所说的黄汗证,究竟是什么样的病证,有很多人弄不明白,《金匮要略》中对于黄汗的叙述注中是这样说的:“黄汗者,汗出柏汁色也”。以其汗出沾衣如柏汁,不易褪色为特征。黄汗证在临床上很少见到,黄汗证为虚实夹杂证,虚多实少,为卫阳虚,心脾之阳虚,心液不敛。水湿内侵为实。

张仲景对于黄汗证是这样叙述的:“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其实黄汗也属于水气病之一,是汗出而汗毛孔还处于开张的时候,冷水作业,或进行冷水浴,又或遭到雨淋而身湿等原因所引起,正如张仲景说:“汗出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此证为湿和热交混,内因而外热,蒸郁于中,则胸热胸满,四肢头面肿。若日久湿热浸于体内,而导致荣卫不通,逆于肉内而发痈脓。

水入汗孔,伤其卫阳,由表入里,又伤其心阳,而其人本来就脾阳不足,脾虚不能自蕴其华,心阳虚不能自藏其液,表阳虚不能敛外泄的津液,中阳虚不能化外来的湿气,正气虚,卫外不固,肌腠疏松,水湿之邪入侵,营卫不和,或湿热郁蒸,或水湿阻滞,致使汗孔闭塞,汗出不畅,水湿之邪郁滞,化热蕴蒸而出黄汗。

黄汗和风水的区别,风水是头面,以及腰以上水肿,两眼眼皮微肿,颈静脉跳动明显,并见发热和咳嗽,有恶风或恶寒的现象,骨节疼痛,身体沉重,脉浮或沉滑。其病变部位在肺部,为风寒袭表,肺气失宣,水气泛溢肌表。而黄汗不恶风,有汗,黄汗之肿,有时退,有时更加严重。故《金匮要略》说:“寸口脉沉而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裹上微拥,如蚕新卧起伏,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金匮要略》又说:“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黄汗和历节病的区别,历节病是身体关节疼痛,不可屈伸,身体消瘦,脚肿如脱,头眩短气,心中郁闷不舒而呕吐。为风寒湿浸淫关节,以两胫发热为特征。而黄汗证是两胫发凉,出汗为全部黄色,而历节病发汗也有不为黄色的,就算是黄色汗出,也只有关节部位,其为湿热伤荣气,黄汗为水湿伤气,内伤心脾之阳气,虽然肿冷,也不疼痛。故《金匮要略》说:“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金匮要略》又说:“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

黄汗是体外之水,从汗孔而入,遏阻毛窍肌腠,致使体内汗液排泄不畅,水湿不化,水湿与汗液郁遏营卫,致使营卫运行不畅,水湿郁久而化热,则见发热,水湿郁留肌腠,则见四肢皆肿,水湿伤于肌肉,全身的阳气不能周流,则见身体疼痛而沉重。汗出过多,则心液不足,则见烦躁不眠,病势发展,湿伤于脾,脾阳受阻,运化失常,津液不能上达于口中,故见口渴,脾主肌肉,中阳受阻,不能下达于四肢,故见两胫发冷。湿气伤于膀胱,膀胱气化失常,故见小便不利,湿热致营卫不利,水湿停留,压迫脉道,故脉见沉。

总之,黄汗乃水湿内侵素体心脾阳虚之人,营卫运行不畅而受阻,加上虚体之人,脾阳虚致胆郁,则肝主疏泄的功能失常,胆汁郁滞,水湿与胆汁相合而浸淫肌肤,若正气未虚,则奋起抗邪,逐邪外出,则汗出而发黄。汗出而邪未尽,越汗越虚,抗邪之力渐弱,故迁延不愈,甚则郁久化热,伤及血肉脉络而引起变证。




转载请注明:http://www.zzsfjd.com/jbwh/1538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