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urinarytractinfection,UTI)简称尿感,是指病原微生物入侵泌尿系统,并在尿中繁殖,侵入泌尿道黏膜或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分上尿路和下尿路感染。前者指肾盂肾炎,后者指膀胱炎和尿道炎。上尿路感染的危害较大,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反复感染可形成肾瘢痕,严重者可致继发性高血压和慢性肾功能衰竭。
症状体征因年龄和尿感部位不同而异,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肾盂肾炎、膀胱炎和无症状性菌尿。
1.肾盂肾炎婴幼儿占多数,以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为主要表现,常有38.5℃以上的发热,高热时可有惊厥或寒战,同时还有全身不适、神萎、面色苍黄,呕吐、恶心、轻泻。年长儿述胁肋部或腰痛,肾区叩击痛。新生儿表现如败血症,有体重下降、喂养困难、黄疸、激惹、发热或体温不升。
2.膀胱炎大多为年长女孩,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排尿不尽、下腹不适、耻骨上区疼痛、尿失禁的症状,有时尿恶臭,有外阴部湿疹。膀胱炎一般不引起发热。
3.无症状性菌尿无症状性菌尿指小儿尿培养阳性,而无任何感染的临床症状。几乎全是女孩,但若不治疗可能发展为有症状的尿路感染。
并发症可引发高热惊厥、败血症,反复感染可致慢性高血压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饮食保键尿路感染多因为膀胱气化不利,而产生湿热,或有淤血阻滞等原因,可以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如冬瓜,薏仁米,茯苓,生甘草能清热,可以结合使用。平时加强体育锻炼,防止感冒,才能减少感染的机会。保持精神愉快。气血畅通了。一切疾病都会远离你的。编辑本段预防护理强调尿筛查的重要性,及时发现病人,及时治疗。养成多饮水,不要憋尿的好习惯,并保持外阴部清洁。严格掌握插置导尿管的指征,尽量避免尿路器械检查。对频繁复发的尿路感染患者,要进行全面检查,做出诊断评价,须除外尿路梗阻及膀胱输尿管反流。
编辑本段病理病因各种病原微生物即为尿感的病因,大肠杆菌占75%~90%,其次为肺炎克雷白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和产碱杆菌,近年来革兰阳性球菌的比例升高,如肠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由器械操作诱发尿感的细菌可为肠道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泌尿道梗阻、结构异常、尿路结石、膀胱输尿管反流和神经源性膀胱的基础上并发的尿感可为一种以上细菌的混合感染。病毒感染,特别是腺病毒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真菌感染可能继发于糖尿病的留置导尿、免疫缺陷病或类固醇、广谱抗生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的治疗过
编辑本段预后对于大多数慢性尿路感染患儿,随着尿路畸形的矫正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尿路感染急性发作的次数可明显降低,肾瘢痕形成的风险减少。仅少数起病年龄早,就诊时已有广泛肾瘢痕形成的慢性尿路感染的小儿,会发展成高血压、进行性肾损害,直到慢性肾功能衰竭。所以,对儿童,尤其婴幼儿的尿路感染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小儿尿路感染的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急性期卧床休息。高热时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半流食;无发热者给予富含营养的普通饮食。大量饮水,必要时静脉输液以增加尿量,减少细菌在尿道的停留时间,促进细菌毒素及炎性分泌物排出。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婴幼儿勤换尿布,3%硼酸坐浴每日2次。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腺阻塞,可用温热水擦浴,并及时更换被汗液浸泡的衣被。幼儿不穿开裆裤,便后清洗臀部,保持清洁。女婴清洗外阴时从前向后擦,避免污染机会。
(2)体温过高的护理
1)每4h测体温1次,并准确记录。
2)6个月以下患儿以物理降温为主。体温38.5℃时,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降温30~60分钟测体温一次,并记录。
(3)感染的护理遵医嘱给予抗生素药物治疗。
1)呋喃坦啶剂量为每El8~10mg/kg,分3次口服。可引起胃肠反应,宜在饭后服用。
2)磺胺药常用制剂为复方新诺明,其剂量为每日50mg/kg,分2次口服,一般疗程1~2周。因在尿中形成结晶故应多饮水,并注意有元血尿、尿闭、药物疹等。
3)还可选用氟哌酸、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头孢类等抗生素。
(4)采集尿标本送检,尿标本必须新鲜清洁,使用抗生素前做尿培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