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最经典方法,但其存在着诸如闭孔神经反射(ONR)、膀胱穿孔、稀释性低钠血症、出血等并发症。与此同时,分层切割破坏肿瘤的立体层次,造成肿瘤细胞播散种植,肿瘤基底部切除不完整进而影响临床分期,导致临床分期不明确且增加复发率。应用激光、等离子、水刀、海博刀等设备进行膀胱肿瘤整体切除技术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1、激光
激光以其较强的止血效果、很少引起闭孔神经反射等特殊的优势,故而在临床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应用之前,泌尿外科医生必须对激光的波长、在不同组织中的吸收效果以及穿透深度等特性有所了解。
1.1钕激光
钕激光是最早应用于治疗膀胱肿瘤的激光,其波长为nm,照射组织后可引起组织表面气化、深部组织变性凝固坏死,其穿透深度较深,在离体组织中可达7-14mm以上。但由于其工作能量不仅可以穿透膀胱全层,甚至可引起肠道的损伤,术中不宜控制,因此目前在膀胱肿瘤治疗中已逐渐被淘汰。
1.2钬激光
钬激光是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最常用的激光之一,其波长为nm,是一种脉冲式激光,在水中可被大量吸收,因此在富含水的表层组织中,能量聚集较好,从而获得很好的切割能力。钬激光对组织的穿透深度较浅,在切除膀胱及前列腺组织时,常常只有0.4mm左右,其对于直径为1mm的血管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另外,在切除肿瘤时对周围组织的热损伤较小,能起到较精确的切割和良好的止血效果。但钬激光的脉冲式特点在整块切除,操作精准度及止血效果方面略逊于铥激光。
1.3铥激光和Vela激光
铥激光波长为1.75-2.2μm,平均为1.μm,故又称2μm激光。具有连续波和脉冲波2种方式,但临床上绝大多数利用其连续波的模式,其原因主要在于脉冲波处理结石远不如钬激光理想。铥激光波长基本接近组织中的水对激光的吸收峰(1.92μm),使其获得对组织更有效的切割气化能力和止血功能。铥激光穿透深度为0.2mm,热损伤区域更小,但铥激光可引起组织轻度碳化,形成的焦痂层较小,对组织层面的识别稍逊于钬激光。
Vela激光是第二代2μm激光,水的吸收比率可达到铥激光的2.5倍,组织气化切割速度可媲美传统的等离子电切。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手术中,已证实其具有功率最强、手术时间短、治疗效果好、噪音小、对组织碳化小的优势。目前已有学者开始探索其在膀胱肿瘤中的应用。
1.4绿激光
绿激光是钕激光经过磷酸钛氧钾(KTP/LOB)晶体时,其频率加倍,波长缩短(nm)转化而来的,该波长为绿色可见光,因此而得名。组织穿透深度为0.8mm,水的吸收相对较少,但可被氧合血红蛋白高度吸收,具有较强的止血效果,存在直出和侧出2种方式。其一大优势在于能达到不出血切割,故而在平素凝血功能受损的患者可能有独特优势。
1.5半导体激光
半导体激光(Diodelaser)可高度被血红蛋白和水联合吸收,具有更好的组织消融能力和止血功能,穿透深度约3mm。半导体激光器相对于其他激光的一个优势在于其体积小(约30kg)无须使用高电压线路,方便运输携带,甚至可门诊局麻下直接气化处理中低危的膀胱肿瘤。
1.6其它激光
双子星激光(HoandNd:YAG)是一种双波长激光,由钬激光与钕激光组合而成,结合钬激光切割和钕的止血优势;光动力激光是指运用激光照射可被肿瘤选择性吸收并潴留的光敏剂,进而产生具有细胞毒性的活性氧类物质(ROS)杀伤肿瘤细胞,波长多选择-nm,组织穿透深度约5-10mm,根据其特性用于较大的肿瘤或浸润较深的肿瘤整块切除术的辅助治疗和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疗。
2、等离子技术在NMIBC整块切除术中的应用
等离子电极为双极电极,在局部构成闭合回路,工作时激发氯化钠溶液形成的等离子球体可以打断分子中的氢键、化学键、离子键,使组织消融从而产生切割作用。工作时理论上不会有电流经过人体而对深部神经肌肉产生电刺激,加上其功率小、产生的温度低(组织表面温度仅为40-70℃)、对组织热损伤小,实际应用中也发现,其虽不能完全消除闭孔神经反射,但对闭孔神经刺激大大降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