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五官科病证
一、目赤肿痛
治法
疏风散热,消肿止痛。
主穴
睛明+太阳+风池+合谷+太冲。
配穴
外感风热+少商、外关;肝胆火盛+侠溪、行间。
方义
*睛明、太阳→泄热消肿;
*合谷→调阳明经气,清头面热邪;
*风池、太冲→导肝胆火下行。
操作
毫针泻法,太阳点刺放血。[新]
二、近视[新]
治法
通络活血,养肝明目。
主穴
风池+承泣+睛明+太阳+光明[足少阳经络穴]+养老。
配穴
肝肾不足+肝俞、肾俞、太溪、照海;心脾两虚+心俞、脾俞、神门、足三里。
操作
*承泣+睛明[30号以上的细针,将眼球固定,轻缓刺入,忌提插捻转,出针时长时间按压防止出血];
*风池+光明[平补平泻或用补发];
*养老[补法或温灸法];
*风池针感宜扩散至颞及前额或至眼区。余配穴均用补法。
方义
*风池→疏导头面气血,加强眼部穴位疏通经络作用;
*承泣+睛明+太阳→疏通眼部经络;
*光明→养肝明目;
*养老→养血明目。
三、耳聋耳鸣
治法
主穴
方义
实证
疏风泻火;
通络开窍。
听会[足少阳]+翳风[手少阳]+中渚+侠溪。
*听会、翳风→疏导少阳经气;
*中渚、侠溪→疏导少阳经气,宣通耳窍。
虚证
补肾养窍。
听宫[手太阳、手足少阳经之交会穴]+翳风+太溪+肾俞。
*听宫、翳风→疏导少阳经气,宣通耳窍;
*太溪、肾俞→补肾填精,上荣耳窍。
配穴
实证:外感风邪+风池、外关;肝胆火旺+行间、丘墟。
操作
听宫、翳风的针感宜向耳内或耳周传导;太溪、肾俞针刺补法,可加灸或温针灸。[新]
四、鼻渊
治法
清热宣肺,通利鼻窍。
主穴
印堂+迎香+合谷+列缺+通天。
配穴
肺经风热+尺泽、少商;胆腑郁热+阳陵泉、侠溪;湿热阻窍+曲池、阴陵泉。
方义
*印堂、迎香→近端取穴,散郁热而通利鼻窍;
*迎香、合谷→远近取穴,清泻大肠经热邪;
*合谷、列缺→表里经配穴,清泻肺热;
*通天→善通鼻窍。
操作
常规针刺,少商点刺出血。[新]
五、咽喉肿痛
治法
主穴
方义
实证
清热利咽;
消肿止痛。
廉泉+天突+尺泽+少商+内庭+关冲。
*廉泉、天突→疏导咽部气血;
*尺泽→泻肺经实热[实则泻其子];
*少商→系手太阴经的井穴,清泻肺热;
*内庭→泻阳明经郁热;
*关冲→三焦经井穴,清肺胃热。
配穴
外感风热+风池、外关;
肺胃实热+商阳、鱼际;
虚证
治法
主穴
*太溪→滋阴降火;
*照海、列缺→八脉交会穴,专治咽喉疾患;
*鱼际→清肺热,利咽喉。
[.79]
滋养肾阴;
清热降火。
太溪+照海[通阴跷脉]+列缺[通任脉]+鱼际[手太阴经荥穴]。
配穴
入夜发热+三阴交、复溜。
操作
少商、商阳、鱼际点刺出血,余针毫针泻法。[新]
六、牙痛
治法
祛风泻火,通络止痛。
主穴
颊车+下关+合谷。
配穴
胃火牙痛+内庭、二间;风火牙痛+外关、风池;肾虚牙痛+太溪、行间。
方义
*颊车、下关→近部取穴,疏通经气;
*合谷→远部取穴,疏通阳明经气,祛风通络止痛。
操作
主穴用泻法,合谷可左右交叉刺,持续行针1-3分钟。配穴太溪用补法,余穴均用泻法。痛甚时可延长留针时间至1小时。[新]
第五节急症
一、晕厥
治法
苏厥醒神。
方义
主穴
水沟+内关+涌泉。
*水沟→开窍醒神;
*内关→调心气,苏心神;
*涌泉→激发肾经之气,醒神开窍。
配穴
虚证配气海、关元;实证配合谷、太冲。
操作
水沟、内关用泻法,涌泉用平补平泻。
二、虚脱
治法
回阳固脱,苏厥救逆。
方义
主穴
素髎+百会+神阙+关元+内关。
*素髎、百会→醒脑开窍,升阳救逆;
*神阙、关元→重灸可大补元气,敛阴固脱,回阳救逆;
*内关→通心络、益心气、强心醒神。
配穴
亡阳+气海、关元、足三里;
亡阴+太溪、涌泉;神志昏迷者+中冲、涌泉。
操作
素髎,毫针强刺激;百会,神阙,关元。
三、高热
治法
清泻热邪。
方义
主穴
大椎+曲池+合谷+十二井或十宣。
*大椎→属督脉,宣散全身阳热之气;
*合谷、曲池→清泻肺热;
*十二井、十宣→为阴阳交接之处,三棱针点刺出血可退热。
配穴
肺卫热盛+尺泽、鱼际、外关;气分热盛+支沟、内庭;热入营血+内关、血海;抽搐+太冲、阳陵泉;神昏+水沟、内关。
操作
大椎刺络拔罐+十二井+十宣点刺出血。
四、抽搐
治法
息风止痉,清热开窍。
方义
主穴
水沟+内关+合谷+太冲+阳陵泉[筋会]。
*水沟→属督脉,醒脑开窍,息风止痉;
*内关→调理心气;
*合谷、太冲→息风定惊;
*阳陵泉→镇肝息风、缓解痉挛。
配穴
热极生风+曲池、大椎;痰热化风+风池丰隆;血虚生风+血海、足三里;神昏+十宣、涌泉。
操作
水沟向上斜刺0.5寸,用雀啄法捣刺;大椎刺络拔罐,十宣可点刺出血。
五、心绞痛
治法
通阳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
内关[厥阴经络穴]+膻中[心包募穴]+郄门+阴郄。
配穴
气滞血瘀+太冲、血海;寒邪凝滞+神阙、至阳;痰浊阻络+丰隆、中脘;
阳气虚衰+心俞、至阳。
操作
膻中[向下平刺]阳气虚衰宜用炙法。
方义
*内关→手厥阴经之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故胸痹心痛不论寒热虚实皆可用之;
*膻中→疏调气机,化瘀止痛;
*郄门+阴郄→心系急症。
六、胆绞痛
治法
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主穴
胆囊穴+阳陵泉[胆之下合穴]+胆俞+日月[募穴]。
配穴
肝胆湿热+行间、阴陵泉;肝胆气滞+太冲、丘墟;蛔虫妄动+迎香透四白;
发热寒战+大椎、曲池;恶心呕吐+内关、足三里;黄疸+至阳。
操作
常规针刺,久留针。
方义
*胆囊穴→经验效穴;
*阳陵泉→调理胆腑气机;
*胆俞+日月→利胆止痛。
七、肾绞痛
治法
清热利湿,通淋止痛。
主穴
肾俞+京门+膀胱俞+中极+三阴交。
配穴
下焦湿热+阴陵泉、委阳;肾气虚+水分、关元;恶心呕吐+内关、足三里;
尿中砂石+次髎、水道;尿血+地机、血海。
操作
常规针刺。
方义
*肾俞+京门+膀胱俞+中极→清利下焦湿热,助膀胱气化,通调肾与膀胱气机,行气止痛;
*三阴交→通脾、肝、肾三经,疏肝行气,健脾化湿,益肾利尿,化瘀通滞。
八、胆道蛔虫症
治法
解痉利胆,驱蛔止痛。
主治
胆囊穴+阳陵泉[足少阳合穴]+迎香+四白+鸠尾+日月。
配穴
呕吐者+内关、足三里。
操作
毫针补泻,迎香透四白,鸠尾透日月,每次留针1—2小时。
方义
*阳陵泉→利胆止痛;
*迎香透四白→本病的经验效穴;
*鸠尾透日月→疏通局部气血;
*胆囊穴→胆腑疾患经验效穴。
——内容来自《中综知要》——
真题穿越(选自《真题知要》)
N80A治疗心绞痛的主穴是()
A心俞、膻中、神门B内关、阴郄、膻中
C心俞、阴郄、通里D内关、神门、太冲
上拉查看答案
↓↓↓
↓↓↓
答案选择为B。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心绞痛是心脏缺血反射到身体表面所感觉的疼痛,特点为前胸阵发性、压榨性疼痛,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常发生,每次发作持续3~5分钟,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治法:通阳行气,活血止痛。以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经穴为主。主穴:内关、膻中、郄门、阴郄。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且有“公孙内关胃心胸”一语,表明内关善于治疗心疾。膻中本就离心绞痛之处极近,属于近治作用。郄门是心包经之郗穴,阴郄是心经之郄穴,属于远部取穴,经络所过,主治所及。
心绞痛主穴——《中综知要》P
此题主要考查对于针灸学治疗各论的掌握,为常考考点。
持续更新中,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