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熵的桎梏与绝对世界》
:十二经络,经络分类名。指十二经及其脉络。《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理论并非12条经脉的随意堆砌,而是古代象数思维的产物。古代医家运用了取象运数的中医思维方法,以十二月、十二经水、三阴三阳等象数模型来构建十二经脉体系并阐释理论,然后用之指导临床针刺方法、针灸禁忌的确立。所以,从象数思维角度解析《黄帝内经》十二经脉理论,不仅可立足于中医本身的内涵与特点阐明该理论,有助于指导针刺治疗,还对现代针灸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以上是杨凤、钱会南发于中华中医药杂志的一篇文章——[从象数思维角度解析《黄帝内经》十二经脉理论]摘要。以下,我们看看文章的段落精华。
指出——《内经》用以构建“十二经脉”体系的象数模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运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从客观事物、自然界现象类比、延伸出来的模型,属于初级的象数思维模型。中医学早期构建“十一脉”体系框架时采用的“天六地五”和后期定型“十二脉”体系时取法于自然的“十二月”“十二经水”都属于这一类模型,它们表面上带有“原型”的烙印,但实际上是象数思维转化而来的象数模型。另一类则是在客观经验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人的思维、智慧进一步加工和提炼出来的高级思维模型,完全脱离了“原型”而更加抽象,属于中国人所言“道”的层面,如阴阳模型、五行模型、河洛卦象数理模型,这些也被统称为“二三模型”。《内经》最终以“三阴三阳”命名、定型十二经脉体系采用的就是“二三模型”。
——:
1.“十一脉”之“天六地五”模型。在十二经脉体系之前,尚有马王堆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载的十一经脉体系。在学术界一般认为“十一脉”是经脉理论发展不完善的阶段性产物,其实不然,十一脉是按照古代“天六地五”的数术观念创建的,它包含6条阳脉和5条阴脉。《汉书·律历志》明确提及:“《传》曰‘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故日有六甲,辰有五日,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也”。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也做了“天数六,地数五”的说明:“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由此观之,“天六地五”曾是古人的常识,五六相合而得十一,以言尽天地之道。其实在这种数术观的指导下,中医学不仅确立了早期的十一经脉体系,还构建了五脏六腑、五运六气学说。(补评:宇宙则有十一维时空之说。)
2.十二经脉之“十二月”模型。由于《内经》时代医家多用天文学知识阐明医学问题,又极其重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与时间相应,所以十二经脉的“十二月”模型应用得十分广泛。如《灵枢·五乱》言:“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一年四季12个月,气候不断变化,天地阴阳之气不断消长,人体十二经脉中的气血盛衰亦随之同步变化,是顺应之,属于正常情况。
《素问·八正神明论》详细描述了人体气血变化与月相变化同步的情形:“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通过观察月亮的阴晴圆缺,再进行针刺治疗:“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针刺禁忌专著《黄帝虾蟆经》更是假借“月中有虾兔”之说,形象地描绘了“人气”在1个月中随月亮的盈缺生毁,在人体不同穴位、经脉的分布以及相应的针刺禁忌图解。总之,《内经》依托“十二月”模型说明了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具有时间节律,针刺则要因时制宜。
.十二经脉之“十二经水”模型——《灵枢·邪客》曰:“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十二经水是古代中国的十二条主干河流,与人的经脉并未有必然联系,但在天人相应思想的指导下,古人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地理状况同构。河道有12条,人身经脉自然也有12条,河道中流淌着河水,经脉中运行着气血,甚至古人将十二经脉与十二经水做了一一对应,如足太阳外合于清水、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灵枢·经水》),人之十二经脉相似,亦有长短、深浅、气血多少之别,所以在针灸治疗时,对于各条经脉针刺的深浅、留针的时间以及灸的壮数是不相同的。在象数思维的指导下,《灵枢·海论》扩大了经脉理论中“十二经水”的外延,纳入“四海”模型以构建经络学说中的“四海”理论:自然界有东、西、南、北四海,十二经水汇入之;人身也有四海,为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十二经脉营卫气血灌注之。(补评:此处可联想为——原始而朴素的全息思想。)
4.“二体三用”模型定型十二经脉体系——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二体三用”模型(以下简称“二三模型”),是中国传统构建人体生命结构、运动的基本模型,“二”是两极、两面、对立、冲突,“三”是中介、关系、和合、圆融。《内经》在最终定型十二经脉理论时,运用的“三阴三阳”即为“二三模型”具体的、灵活的应用之一。在阴阳思想指导下,《内经》将十二经脉分为六阴经和六阳经。然后,在《周易》“老少阴阳”与六爻三阴位三阳位等象数模型的启迪下,加上厥阴、阳明二者则形成了经络学说中的“三阴三阳”,用以命名十二经脉和阐释经脉的阴阳性质。《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阴阳别论》根据阴阳之气的多少,将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和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冠以定量的数字称三阳、二阳、一阳,三阴、二阴、一阴。
由此可见,以阴阳“一分为二”定经脉之性,但在具体阐明和运用经脉理论时,还用到了“一分为三”的方法,使阴阳量化,具备数理特征,进而实现以三阴三阳统筹十二经脉等同于用三阴三阳划分人体的效果。反之,根据经脉名称即可推断人体相应部位、脏腑的阴阳气血多少,着实以简驭繁。根植于象数思维的土壤,《内经》以“二三模型”创造了中医学的“三阴三阳”,构建并定型十二经脉体系,使原本零散的经脉形成一个不仅自身“如环无端”的网络结构,还与天地法则和宇宙规律相联系的开放系统,实为中医学的创举。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十二经脉理论作为中医学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发挥着极大的临床作用。
:配了一大堆图,无非是增加一些感性理解。浏览以上十二经脉大致梗概之后,便自然而然摆上台面。昵称[灸针]在个人图书馆上载文这样解说——《周易》和《内经》对“阴阳”的基本属性、功用,“阴阳”之间的对立对待、和谐统一、运转变化的关系作了十分精详的说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周易》就是关于宇宙“阴阳”的哲学,《内经》就是关于人体“阴阳”的科学。《内经》的“阴阳”除基本特质与《周易》相同外,还有自己特殊的医学涵义。
此外,在“阴阳”的进一层分析上,《内经》与《周易》也有所不同,《周易》是“一分为二”,在“阴阳”基础上分出“四象”(即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再分出“八卦”;而《内经》是“一分为三”,即在“阴阳”基础上分出“三阴三阳”。《黄帝内经》有系统的“三阴三阳”记载,三阴三阳的名称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与“二阴二阳”相比,在“太阳”、“少阳”中增加了“阳明”,在“太阴”、“少阴”中增加了“厥阴”。三阴三阳划分的依据是阴阳之气的多少盛衰。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阴阳之三者,何谓?曰:气有多少,异用也。”气的多少盛衰的不同,对生命的作用也不同,所以就用三阴三阳来表示。可见三阴三阳是标记“气”的数量、层次的符号,而“气”又是宇宙生命的本质和精神实在,因而“三阴三阳”实际上与“一阴一阳”、“二阴二阳”一样,都是生命的符号。在《内经》等几部经典中,三阴三阳共有二十九种排序,按其内涵可分为九大类,即经脉生理特定性及其层次类、经脉长短浅深和血气盛衰类、病理反映类、脉诊部位类、日周期类、旬周期类、年周期类、六年至十二年周期类、其他类。
如果说以“二”为基数的“阴阳”范畴更适用于表现天道的话,那么以“三”为基数的“阴阳”范畴则更适用于表现人道、表示人的生命活动、生命规律。其实,在我们看来,十二经脉或三阴三阳等,都是对易学的深耕深挖和发扬光大,是易的延伸和在原来基础的理论再创造。在此,十二经脉可谓气的空间架构。
言归正传,回到主题——我们今天要说的是M理论。M理论(M-theory)是为“物理的终极理论”而提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希望能用一个理论来解释所有的物质与能源的本质和交互关系。它试图把4种作用力--电磁力、引力、强核力和弱核力统一起来。它还试图结合当前所有5种超弦理论和11维的超引力理论。M理论的“M”包含有许多意思,例如魔术(magic)、神秘(mystery)、膜(membrane)或矩阵(matrix)等等。为了充分了解它,爱德华·威滕博士认为需要发明新的数学工具。至年,弦理论发生第一次革命,其核心是发现“反常自由”的统一理论;至年,弦理论又发生既外向又内在的第二次革命,弦理论演变成M理论。由于弦革命的巨大影响力,其主要研究者爱德华·威滕(EdwardWitten)被美国《生活》周刊评为二战后排名第六的“最有影响的人物”。M理论最核心的内容是多维空间。理论物理最终被几何与数论纳入数学体系,这是因为重大数论问题联合表示M理论。
一个话题幽然而生——物理学M理论依赖于几何学。有人认为,物理理论必须反应实际世界的运行。这是否是说物理模型完全由实验决定?一般认为,M理论就不是由实验建立的。尽管标准模型能解释很多东西,但是物理学家完全靠实验来建立统一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模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实验室的高能限制是非常明显的。实验不可能获取大爆炸的高能条件,即使满足弦论最低要求能量条件都几乎不可能。按当代趋势,理论物理最终会融入几何拓扑的熔炉中成为一体,也就是,理论物理就是新几何。新几何学统一相对论与量子力学。超弦与M理论只是一个极其粗糙的过渡。
话说,物理学家对高维空间的驱动需求远超数学家。现在,物理学中同时存在两个正确而互相矛盾的理论模型——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这不是自然界的错,而是物理学失去了方向。引力能否量子化?暗物质与暗能量能否解释?黑洞内部能否探查和多宇宙的存在性?实验无法达到目标。这些迷失的东西唯有靠数学尤其是几何才能找到。物理模型的冲突在于我们几何理论的缺陷,在连续的统一场中如何实现规范场的离散的几何量子化和拓扑化是关键。如果新几何构造不能完全弄出来,物理学家不可能从理论上解决他们的主要问题。现代理论物理已经沦为数学游戏,而M理论的数学寄希望通过理论物理来解决。物理只提供实例,数学的基本构造必须源于自身。
有专家认为,几何充满宇宙和物体变化,它与物理紧密相连,不可分离。有很多人认为物理是应用科学或几何应用典范。物理的理论不能简单归于应用,随着物理发展,物理逐渐几何化,几何开始能解释它对基本概念、相对论中黎曼几何和量子力学中的希尔伯特空间和群和拓扑,现在超弦更是几何主导。物理与几何不是应用关系那么简单,如果现在的几何内容能将所有物理概念纳入自己的解释,几何完全从脚到头完全主宰物理。在物理,几何,代数的关系中,几何处于中心,代数是几何需要的工具,而物理的工具是几何。爱因斯坦说:“关于这个世界,最不可理解的是,这个世界是可以理解的。”今天,对于M理论,最不可理解的是,它居然已经把理解世界推进了一大步。
M理论好比一张拼图,外围的图片非常好拼,而里边的一些图片就比较难拼了,因为缺口太多了。M理论就是这样,现在还非常不完善,而且概括一切科学内容也太难了。霍金在《大设计》中表示,宇宙并非上帝所造,现代科学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宇宙是在物理定律“M-理论”的作用下,引发大爆炸而形成。霍金所指的“M-理论”(一种弦理论)是物理学家试图通过一连串物理定律解释宇宙万物的“物理终极理论”,这一理论尚在艰难的完善过程中。霍金表示,“M-理论”就是爱因斯坦一直梦寐以求的统一场论。
打道回府,说说正题。我们今天要解决的是什么呢?二十六维的超级宇宙我们就不去呱唧了,所谓“三阴三阳共有二十九种排序”,我们也不去深究了,我们就围绕谈谈。
(一)、我们以为M理论可以类比模拟——十二经脉象数模型去作进一步深入探索。之前的象数解析有这样一段话——“天六地五”曾是古人的常识,五六相合而得十一,以言尽天地之道。其实在这种数术观的指导下,中医学不仅确立了早期的十一经脉体系,还构建了五脏六腑、五运六气学说。我们以为——我们身处的空间是五维。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人自身及眼前的实物,也占有空间,这个空间是二维。比如,我们人体本身就占有二维,但这个二维是我们皮囊卷起来的,看似一维、实则二维,这个维度的空间占用被我们熟视无睹了。另外的六维+虚时间——即是七维世界。一句话,物质——即便粒子——本身就是或占有或存在——空间维度——二维。物质或粒子或弦,其自身即有其内空间。
注——:在弦理论及如超引力理论的相关理论中,膜是一种将点的概念推广到更高维度的物体。比方说,点粒子可被视为零维上的膜,而弦则可被视为一维上的膜。同时,亦可考虑更高维的膜。“膜”一词(brane)是源自于二维的膜(membrane)。在弦理论中产生基本粒子的基础物体为一维弦。尽管现时对M理论所描述的物理现象仍不是很了解,但是物理学家知道M理论所描述的是二维膜与五维膜。现时对M理论的绝大部分研究都是在尝试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膜的性质。
(二)、M-理论持五弦论,我们以为基本粒子是源于八种弦,这些弦我们在上篇——《弦的易式表达另类之图八卦》里面已经进行了推演。在此,我们要说说内经里的。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功能有: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作用主要具体体现于两方面。
其一,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其二,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冲、带、跷、维六脉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与任、督脉之中,惟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十四经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础。
以下,我们重点看看冲脉。冲脉,是人体奇经八脉之一,出自《素问·骨空论》等篇。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为十二经脉之海。与生殖机能关系密切,冲、任脉盛,月经才能正常排泄,故又称血海。冲脉出于气冲穴,伴随足少阴肾经,挟脐两旁上行,到胸中面分散。冲脉的“冲”字,含有冲要、要道的意思。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 经气血的要冲。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经气血的要冲。冲脉能调整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
由于冲脉与任脉相并行,又与督脉相通,其脉气在头部灌注诸阳,在下肢渗入三阴,因此容纳来自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的气血,成为十二经脉、五脏六腑之海。冲脉与足阳明会于气冲穴,又与足少阴经相并而行,与胃和肾相联系。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肾为“先天之本”、“原气之根”。冲脉起于胞中,又称“血室”、“血海”。妇妇月经与冲脉功能有密切联系,《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这里说的“太冲脉”,即是指冲脉而言。“冲为血海”说明冲脉与妊产胎育密切相关。
我们以为——奇经八脉——可以类比为,其中的三弦——类似,而这三个特别的弦,其震动显现的粒子——即为:绝对能场粒子,也可能是暗物质粒子或暗能量场粒子,此三弦所对应的弦——可分别谓之:阳脉之海弦、阴脉之海弦、血海弦。我们以为M-理论可以从以上视角思考或建构理论方向,其它五弦,即为M-理论所指向的所谓五弦。
(三)、传统宇宙观的五行主要着眼——金木水火土,中医五行主要看——酸甜咸苦辣——脾肺肝肾心。这些都是指的对应及状态,也就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呈现之象。这些,折射在从M理论上即是——弦理论对偶组合。“对偶”这个词一般来说指的是两个看起来不一样的物理系统原来是有意义的等效系统。若两种理论由对偶所联系的话,则是指一种理论可以通过某些方式变换成与另一种理论看起来一样的理论。这样就可以说两种理论在变换下互为对偶。换句话来说,两种理论是同一现象的数学上不同的描述而已。
从M理论不同极限所得出的理论之间实际上有着非常有意义的关系。这些不同的物理理论间其中一个能够存在的关系叫S对偶。一套理论中的一强相互作用粒子集,在某些个案下可被视为另一套完全不同理论中的一弱相互作用粒子集,这样的一种关系就是S对偶。笼统地来说,强相互作用粒子有着频密的结合和衰变,而弱相互作用粒子则并不经常。结果是I型弦理论在S对偶下与SO(2)杂交弦理论等效。而IIB型弦理论也类似地以S对偶与自身有意义地联系着。
而不同弦理论间的另一种关系就是T对偶。这里要考虑的是在圆环状额外维度中传播的弦。T对偶中在半径为R的圆环中传播的弦与在半径为1/R中环状中传播的弦等效,即是说一种描述中的所有可观测量在对偶描述中都有对应量。例如,弦在圆环中传播时是有动量的,而它可以环绕圆环超过一次。弦环绕圆环的次数叫卷绕数。若一描述中弦的动量为p,卷绕数为n,则在对偶描述中它的动量为n,卷绕数为p。例如,IIA型弦理论在T对偶下与IIB型等效,而杂交弦理论旳两个形式也是由T对偶所联系。
综上这些,反映在中医学象数上,则如上所云的——根据经脉名称即可推断人体相应部位、脏腑的阴阳气血多少,着实以简驭繁。根植于象数思维的土壤,《内经》以“二三模型”创造了中医学的“三阴三阳”,构建并定型十二经脉体系,使原本零散的经脉形成一个不仅自身“如环无端”的网络结构,还与天地法则和宇宙规律相联系的开放系统。而套在十二经脉周边的,时间轮盘及其背后,也肯定还另有——别有洞天。总之,《黄帝内经》里面蕴藏着——有待发掘的更深和更生动的宇宙秘密吧。以上我们唠叨一大堆,我们得出的并不是什么确切答案,或并不以答案为目的,我们仅期望抛砖引玉,为科学探索燃几朵启迪或启示的火苗而已。我们以为《黄帝内经》,暗含建构M论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