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疟篇第三十六凡冶疟,先

吴德泰茶庄

用天同修

《黄帝内经》

黄帝纪元年,庚子年冬月初二,戊子月癸巳日,年12月16日,第51週,週三,大家中午好!来自长白山零下25度的问候?

今日分享内容

凡冶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治疗疟疾的大法就在此:凡是治疗疟疾,应在并没有发作之前约一顿饭的时候,予以治疗,这是治疗疟疾的时机,过了这个时间,就会失去时机。请大家想想为什么?因为发病之前是邪气和正气未合的的状态,一合病就发出来了,所以未合可以治。如果邪气和正气合了以后再治,这是邪正不分,反而会伤了正气。

凡是疟疾病人脉沉伏不见的,这说明邪气盛,并在气分,气逆而脉伏,这种情况应当刺十指的井穴出血,以泻气分的邪实,血出病就能很快痊愈。井穴是经气开始交会的地方。若先见到皮肤上发出像赤小豆的红点,应该都用针刺去。

这两天我们修习的六经,六藏,十二种疟疾,发作各有不同的时间,应当观察病人的症状,从而了解属于哪一经脉发病。

如果能够在疟疾尚未发作以前约一顿饭的时间就施以针刺治疗,刺一次病势就会衰减,刺两次病就有显著好转,刺三次病就会痊愈。

如果还不痊愈,可以刺舌下两脉出血;如果再不愈,可取委中穴,这是足太阳膀胱经血盛,所以叫做盛经,刺委中穴出血,并刺项部以下夹脊两旁的经穴,就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穴和风门穴,这样病一定痊愈。

大杼Dàzhù穴,又叫背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为督脉别络;是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大:小之对;杼:即筘kòu。古称椎骨为“杼骨”,穴在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所以名叫大杼。

上面说的舌下两脉是指任脉的廉泉穴。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

END

以上内容来自吴德泰第十二代传人吴成昊先生的每日黄帝内经分享

扫码加入群聊

同修黄帝内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zsfjd.com/xgyy/150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