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黄帝内经》《难经》对于“营气、卫气、宗气”的论述十分明晰,但是内容相对分散,导致现代中医理论中的“营气、卫气、宗气”均处于概念模糊、细节缺失的状态。通过整理分析散在条文,重新梳理营卫之气的生成、分布、运行与功能,并厘清宗气的本质。在此过程中,提出了“营气即经气”“卫气亦夜行于身”“宗气即营卫之气”等观点,为中医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在十版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宗气”“营气”“卫气”的定义如下:宗气,指由呼吸清气与水谷精气所化生而聚于胸中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灵枢·五味》称为“气海”,又名“膻中”;营气,指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气,行于脉内;卫气,指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悍气,行于脉外。
在上述定义中,宗气被视为水谷精气与呼吸清气相合的产物,是区别于营气和卫气的独立存在,此种定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便于初学者理解,却并未反映经典原貌。同时,营气、卫气的概念也尚有模糊之处,有待进一步明确。本文以《素问》、《灵枢》、《难经》相关篇章为依据,重新梳理营卫之气的生成、分布、运行与功能,厘清宗气的本质,部分观点较以往有所突破,谨供参考。
营卫之气的生成
《灵枢·营气》论述了营气的生成过程,并明确指出营气是水谷精微中“精专”的部分:“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灵枢·营卫生会》则明确指出营气与卫气均来源于饮食水谷:“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与此同时,饮食水谷中的糟粕由大肠、膀胱排出:“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由此可知,营卫之气的生化之源均为饮食水谷,在胃的腐熟、肺的蒸腾作用下,水谷精微流溢布散于周身内外,其中,“清者”“精专者”行于经隧,成为营气,而驳杂不清的“浊者”不得行于经隧,成为卫气。
十版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指出:“营卫的生成源于饮食水谷”,与经典论述相符。然而,若由此认为“营卫的来源只有饮食水谷”,则是错误的——营卫之气生成、运行的物质基础,不仅来源于饮食水谷,还来源于五脏精气和元气,先有五脏精气和元气受纳水谷,再有营卫之气滋养五脏、回填元气,两者相辅相成,但究其根本,营卫之气的源头应为元气,而非水谷精微。
营卫之气的分布与运行
目前对于营卫运行规律的研究仍不具体,大多停留在“营气行于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卫气行于脉外,布散全身”的模糊认识阶段。然而,经典早已阐明了营气和卫气具体的循行规律,将散见于各章的内容整理分析后,即可得到清晰的图景。
1.营气循行于经脉,而非血脉
《灵枢·营气》载:“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由上文可知,营气按照“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脾→心→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肾→心(包)→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肝→肺→口鼻咽→鼻孔→督脉→任脉→肺”的路线循行,藉此运行全身。
因此,《灵枢·营卫生会》中的“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当解为“只有营气可以循行于经脉中”。《素问·痹论》中“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亦是此意——营气之所以可以内入脏腑、外达肢节,乃因其可以行于经脉之中。
2.营气一息行六寸,一日一夜行五十周
《难经·一难》云:“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灵枢·五十营》《灵枢·脉度》《难经·二十三难》均记载,左右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左右跷脉的总长度为寸。由于只有营气可以行于经脉中,因此“脉行六寸”即为“营气”行六寸。在一万三千五百息中,营气匀速行进了八万一千寸,正好是全身经脉长度的50倍,说明经气沿着周身经脉完整循行了50周。然而,上文的“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通常被解为“一天之中,营卫之气在阳经循行二十五周,在阴经也循行二十五周”,若这样理解,经气相当于只沿着周身完整循行了25周,与八万一千寸、50周的实际数字不符。
类似“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的条文,在《黄帝内经》《难经》中,见于《灵枢·营卫生会》《灵枢·卫气》《灵枢·卫气行》《难经·一难》4篇,其中仅《难经·一难》中将营卫合论,另3篇的相关条文均单论卫气。据此推断,此类条文仅适用于卫气,或许由于其在白天、夜晚表现出不同的循行特点,因此有必要昼、夜分开论述;而此类条文从未用于单论营气,是因为营气的运行本身昼、夜平均,无须分开论述。
3.卫气循行于经脉之外,如环无端
《灵枢·卫气》载:“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于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本段点明,“水谷”在六腑的“化物”作用下,变成了“气”,此气内入五脏,外络肢节,又分为两股,其中较浮越、不入循经脉的,称为卫气;较精专、入循经脉的,称为营气;此两种气的运行,皆具有“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的特点。
参照《难经·第三十难》中“荣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然:经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与五藏六府,五藏六府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荣卫相随也”,也可知卫气循行与营气相类,都具有“如环无端”的特性。
4.卫气日行于身,夜行于脏和身
《灵枢·卫气行》载:“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
本段点明,卫气“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其中“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并详细论述了卫气如何“周于”身和脏。
4.1日行于身《灵枢·卫气行》载:“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
卫气在平旦之时,起始于双目,随后分为6道,分别沿着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表现出“由头至足、由头至手”的运行规律,因而,本段曾被作为“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指“昼行阳经,夜行阴经”的佐证。
然而,下文又指出:“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此处的“入足心,出内踝下”,指的应是足少阴肾经。经典往往措辞严谨,“阴分”当指阴经所主之部,与“夜行于阴”的“周于五脏”相区别。至此,卫气循行的第一条环路已呼之欲出,即“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随另外5条阳经运行的卫气,是否也会通过各自相表里的阴经回到人体上部,原文没有说明,但考虑到卫气的循行也“如环无端”,我们大致可以认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共同构成了卫气的体表循行路线——既不同于营气在十二经脉的大循环,也并非笼统地布散全身,而是沿身体的阳经由头部向手足布散,并在身体的阴经由手足向头、胸、腹回转,形成六道相对独立的小循环。
4.2夜行于脏《灵枢·卫气行》载:“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
卫气在昼夜相交之时,运行至足少阴肾经所主部位后,不再“复合于目”,而是随着肾经注入肾脏,以五行相克的顺序,相继注入“肾→心→肺→肝→脾→肾”;待到长夜将尽时,卫气由“脾注于肾”之后,不再由“肾注于心”,而是随着肾经向上,“复合于目”,人也随之唤醒。由于卫气初始由“肾脏”行出,故而《灵枢·营卫生会》指出:“卫出于下焦”。
《素问·痹论》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这段话也表明,卫气既可以“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沿着体表的经皮、经筋等),也可以“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回到体内滋养脏腑)。
4.3夜行于身《灵枢·卫气行》载:“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此处“舍”与“宿”同义,周天二十八宿,一舍即为1/28天,半日即为14舍。此处的“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是由“25/14≈1.”计算后,取近似值1.8而来。在此基础上,“日行十四舍”时,卫气在身体便行了“1.8×14=25.2”周;“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同此理,当“夜行十四舍”时,卫气在五脏也行了“1.8×14=25.2”周。
然而,本段最后却说:“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藏之二”,卫气于一昼夜间,在身体的循行余了0.4周,而在五脏的循行余了0.2周,看似与上文所说的“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相矛盾,其实是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入夜之后,卫气并非全然入于脏,仍有小部分继续随着经脉运行,持续发挥卫外功能,因而一日一夜,共循行了“1.8×28=50.4”周,与“奇分十分身之四”相符,同时,与卫气“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并不冲突——“十分身之四”如实反映了卫气的循行规律,“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则强调了卫气循行在日间和夜间的侧重点不同。
5.营卫循行的相互关系
《难经·第三十难》指出:“荣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五十而复大会”,《灵枢·营卫生会》指出:“(卫气)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可见,虽然营气在经脉中,卫气在经脉外,但二者常相伴而行,此为“小会”;在各自沿着经脉循行五十周后,方得“大会”。《灵枢·营卫生会》详细论述了营卫之气“大会”的时间在夜半(子时),部位是手太阴:“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上文所述是营卫之气的“常态”,在病理状态、针刺状态下,营卫之气的运行均会发生相应改变,即使在生理状态下,进食、饮酒、运动等行为也会导致营卫之气的运行变化,如《灵枢·营卫生会》言:“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营卫之气的功能
1.营气是经脉循行的物质基础,且可以化生血液
由于营气“独得行于经隧”,故而我们常说的“经气”,其实就是营气,所谓的“经脉”,就是营气循行的路线。因此经脉的所有功能,都有赖于营气来发挥,包括濡养脏腑形体、沟通内外上下、调节全身平衡等。
同时,根据《灵枢·营卫生会》“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可知,营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注入血脉,化生为血液。然而,如果就此将“营”“血”混为一谈,则是不对的,因为经典中只说“营化为血”,从未说过“血化为营”,这说明两者并不可以互相转化,“营”可以作为“血”的前体,反之则不然。
2.卫气具有温煦、润泽、充盈、控制运动、抵御外邪的作用
《灵枢·本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阐明了卫气具有温煦肌肉、润泽皮肤、充盈腠理以及控制运动开阖的作用。一说“司开阖”指卫气可以控制毛孔开阖,但按照《灵枢·营卫生会》“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一句记载,当毛孔因“风”而开泄时,卫气只能“见开而出”,并不能控制毛孔关闭,因此将“司开阖”解释为“司肢体开阖”似乎更为合理,与下文《素问·逆调论》《素问·气穴论》的相关内容也可以互相印证。
值得注意的是,《黄帝内经》《难经》均未提及卫气具有抵御外邪的作用,后世却公认其可以御外,或许因为卫气循行于一身之表,作为正气,理应抵御外邪,且其名即为“卫”,功能在名称中已有体现,无须再求之于经文。
3.营气负责感觉,卫气负责运动,与神志活动相关
《素问·逆调论》指出:“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营气虚少时,多见局部失养的症状,伴随感觉减退,即“不仁”;卫气虚少时,则表现为肢体动作不利,即“不用”;而营卫皆虚少的部位,会同时出现感觉减退和动作不利,此处的肢体与神志无法联通,称之为“死”。
即使营卫之气本身充盛,当外邪稽留于肢节窍穴,影响营卫之气的运行时,也会出现“不仁”与“不用”的症状,如《素问·气穴论》所言:“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谿谷也”。
《灵枢·大惑论》认为,当营卫之气不能较好地濡养、温煦脑部髓海时,会出现“善忘”的症状:“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4.营卫共同调控人体的睡眠节律
《灵枢·营卫生会》载:“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难经·第四十六难》也有相似的内容:“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然:经言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于常,故昼日精,夜不寤也。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由此可见,虽然《灵枢·卫气行》《灵枢·邪客》只论述了卫气的升降出入与睡眠的关系,但“荣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二者的运行失常,均会导致睡眠节律紊乱,而营卫之气正常运行的前提,则是“肌肉滑,气道通”。
宗气的本质是积聚于胸中的营卫之气
《灵枢·五味》记载:“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由此可见,宗气由营卫之气“抟而不行、积于胸中”而成,其实质为积聚在胸中的营卫之气。因为肺部与自然清气相通,所以在呼气时,宗气会外泄三份,而当吸气时,只能重新吸回一份,因此在不进食的情况下,随着不断呼吸,宗气会逐渐衰少。十版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宗气由呼吸清气与水谷精气所化生,符合朴素的直觉,但与经典相悖——呼吸的自然清气,不仅不是宗气的化生之源,反而是宗气耗损的直接原因。
《灵枢·邪客》云:“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点明宗气的功能为助心行血、助肺呼吸。因此,宗气充盛之人,往往心脏搏动沉稳有力,呼吸从容和缓,并且声音洪亮——并非是宗气依赖呼吸而存在,反而是宗气维持着正常的呼吸。若顾护脾胃以使营卫生化有源、健康作息以使营卫运行有度,宗气自然充盛,心系疾病、肺系疾病往往可以得到改善。
事实上,宗气、营气、卫气,本质上同属一气,均“根于先天元气、源于后天谷气、调于五脏精气”,之所以分为三名,主要是为了区分其性质和功能,以便指导临床。具体如何指导临床,将另外撰文详述。
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每一个概念都应有清晰明确的定义。然而,大量基本概念仍处于模糊状态,这一现状不利于形成学科共识,极大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
本文提出“营气即经气”“卫气夜行于身”“宗气即营卫之气”等观点,部分改善了相关概念模糊的弊端。然而,虽然基于经典,但本文仍只是一家之言,同时,对于文献的解读尚须与实验研究、临床实践相印证,期待更多言之有物的观点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中医学科体系的完善。
#百万创作者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