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谷子本经实意2掌握四个规律

无为而求安静⑴,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⑵、反听⑶、定志。虑之太虚⑷,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闭,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⑸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⑹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⑺,而神宿⑻矣。

以“无为”的方式入于安静的心境,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才能内视、反听、定志。思考契入大道,保持灵觉境界,观察天时地利的变化,明了万物的兴衰规律,发现祸福的演进过程,推究人世的治理之道。不出家门就知道天下大势,不开窗户就可见天运走向,不发布政令就能得到听从,不推行策略就能达成目标,这就是道。智慧通达神明,变通应对万事,神佑长伴不离。

阴阳相济

(1)无为而求:不受主观愿望所左右,依道而追求。

(2)内视:内视是道家的静修方法,类似佛家的打坐观心。

(3)反听:自我省察,倾听内心的声音。

(4)太虚:道家术语,意指“道”。

(5)原:推究。

(6)不见:见通“现”,不见即不自我表现。

(7)无方:无一定成规、一定方向,也有无限、无极之意。

(8)神宿:神长住不去。意为永久有神相佑,喻事业长盛不衰。

本节道家术语很多,因此逐句解读:

“无为而求安静”:

“无为”是自然而为。在谋事决策过程中,各方意见多多,要想不起观念,平心静气地研究问题、筹谋策略,很难做到。如果用有为之法,勉强抑制想法,心是静不下来的,越抑制想法越多。无为之法,前面“盛神篇”第三节讲过一种,即专于一境,把心思放到当下一人一事上,想法就少了。还有一种,即佛家所讲的“不二法门”,不分辨善,不分辨恶,头脑中不起对立观念,一切好坏大小多少等都平等无差,非善非不善。

老子《道德经》也有类似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各种相互对立的事物虽然呈现出阴阳二面,却是真如一体,无有差别。老子还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赞美和批评,都是声音;美与丑,都是现象,只要不分辨善恶,就没有多大的差别。这就是说,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被表象所迷惑。

在谋事决策过程中,尤其是前期倾听意见、了解情况阶段,决策者要平等对待各种不同意见、观点和现象,不起差别心。比如,无论恶意的批评还是善意的批评,都是一种意见表达;无论假意的恭维还是真诚的赞美,都是一种情绪表达,都有助于了解民意,了解各界各阶层人士的诉求。最终的决策,既要迁就善人也要迁就恶人,既要迎合能人也要迎合庸人,找到一个相对公平的利益平衡点,才能做出有利于绝大多数人的决策,从而获得最大的支持,而减小阻力。

致虚守静

“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与三焦。在中医理论中,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五脏与六腑阴阳相和,表里相合,一脏配一腑,以和通为贵。心与小肠和通,开窍于舌;肝与胆和通,开窍于目;脾与胃和通,开窍于口;肺与大肠和通,开窍于鼻;肾与膀胱和通,开窍于耳和二阴。

疾病是因为不通造成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当脏腑和通时,身体处于最佳状态,眼耳鼻舌等各种感觉器官都很灵敏,有利于探究问题。而且,身体与心理息息相通,身体棒则精神旺,精神旺则情绪稳定,“精神魂魄固守不动”,有利于保持决策理性。

“乃能内视、反听、定志”:

“内视”是道家一种静修炼气方法,用意念感知自己的脏腑、经络、气血、丹田等的运行,以达到静定状态,以蓄积元气。庄子说人进入静定之境后“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即心室光明,喜悦洋溢。获得美好体验是修炼“内视”功法带来的一项福利。但鬼谷子“实意篇”是在谈谋事决策问题,“内视”的目的是了解自己的真实欲求,了解自身的优长与短板,以及组织的优势与不足。人性中自带自欺欺人基因——放大自己的优点,掩盖和美化自己的弱点。这可能是一种原始的自我保护机制。只有在内心宁静,身心状态俱佳,人比较自信时,才敢承认自己的弱点,才敢正视人性中的阴暗面。

“反听”是跟心灵对话,倾听内心的真实声音。决策时,各方面混乱的信息、相互矛盾的意见和建议汹涌而来,难免对自己的视角造成干扰,使自己的情绪、意志受到影响,产生错误判断和不切实际的想法,所以需要在不受“乱气”打扰的情况下,整理混乱的思绪,重新审视证据,评估机遇与风险,评估方案的可行性。

内视反听

“虑之太虚”:

“太虚”有无穷无极的意思,指亘古以来无处不在的大道。决策需要智慧,一切智慧都来源于“道”,“虑之太虚”就是探寻事物规律,从“道”中发掘智慧。“道”本虚空无物,无着力处,明道的途径,只能从有形事物上着手。常用方法有三:

1.历史经验+现实考量。太阳底下无新事,过去发生的事现在还会循环发生,因为“道”本身具有无限循环运动的特点。根据历史上的普遍经验,结合当前的特殊情况,双向考量,就可能摸清事物的变化脉络。

2.圣贤之言+典型案例。历代圣贤的经典理论,与“道”的契合度很高。而且,凡是称之为“经”的作品,都经过了历代无数高人的参证,不究竟的内容被淘汰了,留下来的可称“真知”,相当靠谱。虽然如此,还是不能无条件接受和应用,需要进行自我参证,方法是用“真知”跟现实中的典型案例两相印证,看看有什么相合不相合的地方。这样可以深化对“真知”的理解,产生的认识也更切合实际。

3.自身悟得+实践检验。自己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摸索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以对其进行理论总结,梳理出原理、要点、方法、步骤、流程等,再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改进、完善。如果你能用自己的理论一次次复制成功,那它就是你的独门绝活。

说句题外话:武侠小说里的新锐武士,修仙小说里的新晋修士,功夫突飞猛进的方法往往是意外学到“秘笈”,或意外吃到灵丹妙药。这是对创新精神的嘲笑。这些秘笈灵丹哪来的?还不是别人研发出来的。为什么不自己研发呢?

道法自然

待神往来”:

“神”是指非主观、非客观的直觉或灵感。直觉源于第六感官,不需要事实依据,不需要逻辑推理,可以直接感知真相。灵感是无意识中突然兴起的神妙能力,可能在思考中产生,但不是思考的直接结果。决策不仅需要智慧,也需要直觉与灵感。依靠思考只能形成一般想法、思路,依靠直觉和灵感,才能产生神级思路,创造神级作品,成就令人惊叹的事业。

只有在一心清静,脏腑和通,情绪稳定时,才更容易产生直觉与灵感。

“以观天地开闭”:

“天地开闭”,指天地运动规律,或曰自然规律。亦有“天地开辟”之义,即天地间理所当然、无可争议的道理。

“知万物所造化”:

“造化”即创造演化。“知万物所造化”就是知晓大自然创造万物的规律。宇宙间有四大创造者:道、天、地、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是宇宙的终极创造者,而人可以通过探究自然之道和天地之道中学习创造原理。

“见阴阳之终始”:

“阴阳”是事物中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和合、相互转化,呈现出“道”的创造结果,产生万事万物。此处“阴阳”指祸福产生的过程,“始终”是祸福的结果。人类一切造作,本质上都是为了趋利避害、趋福避祸。鬼谷子“捭阖篇”说:“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大意是说,长生、安乐等美好事物属阳,称为“始”,“法阳”就是开启带来福利的事业;死亡、忧患等负面结果属阴,称为“终”,“法阴”就是终结造成灾害的事业。

“见阴阳之终始”就是明了祸福变化规律,知道祸福产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这样就能把握祸福机窍,或“法阳”趋福,或“法阴”避祸,从而成为命运的主人。

阴阳造化

“原人事之政理”:

即依据上述天地运行规律、事物创造规律和祸福变化规律推究为政治人之道。

“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

“是谓道”的“道”是指自己悟得之道,属于自己的独门心法。各行各业的杰出之士,都有自己的独门心法。掌握了天地运行和事物创造、祸福变化和为政治人四个规律,就能不出门而知天下大势,不开窗而知天运走向,不发布政令就能推动天下,不推行策略就能达成目标,这是“真人”的“道”。

鬼谷子上述观点源于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将老子思想以及诸子思想有机地融合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这是鬼谷子的“道”。

“道行天下”草书

“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神宿”即处于灵觉境界,心中虚空无物却能感知一切。也有神佑之意。一个人如果掌握了上述四个规律,就能智慧通神,发现普通人无法察觉的问题和机会;就能融通万法,应之无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就能神智清明,洞察一切,无为而无不为;事业也有如神助,长盛不衰,。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zzsfjd.com/xgyy/1552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