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16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治法是以辨证为根据,实施治疗的具体方法。
《内经》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因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等论述。
这就明确提出表证宣汗,里证宜下,寒证当温,热证当清,虚证宜补,实证宜泄的治疗方法。
这些又经后世医家进一步整理发展,总结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以及祛湿、祛痰、理气、活血、固涩、安神、熄风等治疗方法。
◇汗法
又称解表法,即用一些辛散解表的药物使病人发汗,以驱散外邪的方法。
●外感表证
证见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肢体酸痛,脉浮等,即“邪在表,汗而发之”之意。又根据外感风寒以辛温解表,代表方如银翘散。
●透疹外出
麻疹初起,将透未透阶段,用辛凉解表法以透疹外出。
●消除水肿
由于外感所致,水湿停于肌肤,急性发生于颜面或上半身浮肿者,可用发汗解表配以祛湿行水之品治之。再者,根据患者体质不同,可配益气以助发汗或滋阴以资发汗、养血发汗等。
●注意点
(1)发汗解表法以祛邪为度,适可而止,不可过之否则易伤津竭阴而虚脱。
(2)因体质、季节不同而异,自汗、盗汗、失血、吐泻,热病后期等不宜汗法。
◇吐法
利用涌吐的药物使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吐出的方法。
可用于食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或引起精神异常的痰迷心窍,以及误服毒物等。但不良反应大现已少用。
◇下法
以泻下大便排除肠内积滞,荡涤实热,攻肠积水的方法,多用于里实证。
●泄实热
肠胃中有实热燥结,表现为大便干燥不下或热结旁流而见高烧、口干渴、苔黄质红,脉大有力。常用大苦大寒之药,所以又称“寒下”。代表方如大承气汤。
●攻寒积
如过食生冷所致肠中寒凝积滞。必温热药和攻下药并用,所以又称“温下”。代表方为温脾汤。
●逐水饮
实证水肿,胸腹积水,二便不通,气憋不能忍受者,要迅速祛除水饮,所以又称“峻下逐水法”。代表方为十枣汤。
以上三法均属病情严重急迫佣药峻猛,故均属峻下法。年老体弱,气血亏损者禁用。
●润肠通便
津枯肠燥,大便艰难,或年老体弱,产后气血亏损而便秘,要润滑而缓下,所以称“润下法”。代表方为五仁丸。
●注意点
(1)结合体质,审清病性以采用寒下、温下、峻下和缓下以及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双管齐下。
(2)一般来说有表证时应先表后里或表里同治,以防攻下后引邪人里。
(3)适可而止,防止过泻伤胃气和阴液。
◇和法
即和解之法。用此法解除寒热,调整脏腑,气血,营卫,经络的偏盛偏衰的不协调病情,扶正祛邪以达恢复正常功能的方法。
●少阳证
邪在半表半里,非发汗清热泻下法所能解决,只能和解。即“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惟有和解一法”。证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欲呕,口苦脉弦等。代表方如小柴胡汤。
●肝胃不和
肝胆之火郁而犯胃,胃失和降而见恶心呕吐,口泛酸水,口苦嘈杂,胸胁作痛,舌边红脉弦等。代表方如佐金丸。
●肝脾不和
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受凌侮而见胸胁胀满,厌食倦怠,腹痛腹泻,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代表方为逍遥散。
●肠胃不和
邪在肠胃,寒热失调,而见心下痞满,呕恶不欲食,肠鸣腹满,苔腻而微黄。代表方半夏泻心汤。
5.注意点
和解法为常用方法,但在外感病时注意时机,邪在表未入少阳或邪已入里化热,阳明热盛者均不宜和解法。
◇温法
温法是用热药补益阳气,驱除寒邪的治疗里寒证的方法。
虚寒证多因素压阳虚,寒自内生或外寒直中脏腑所致。
●温中散寒
适用于脾胃虚寒者。证见脘腹冷痛,喜暖喜按,腹胀便溏等。代表方为理中汤。
●回阳救逆
用于阴盛阳衰,阳气将脱之证。可见四肢厥冷,畏寒蜷卧,吐利,腹痛,面色苍白,冷汗,脉微欲绝。代表方为四逆汤。
●温经散寒
可用于寒凝肝脉及风寒痹证。
寒凝肝脉,可见小腹冷痛可牵及睾丸、阴囊冷缩或见疝气、畏寒喜暖等。
风寒痹证可见四肢、关节、肌肉冷痛,屈伸不利,喜暖畏寒等,脉均为弦紧或迟。
寒凝肝脉代表方为茴香橘核丸,风寒痹代表方乌头汤。
●注意点
(1)分清寒热之真假,里真热,外假寒者,绝不能用。
(2)温燥之药易伤津,故常佐以滋阴润燥之品。
◇清法
该法以寒凉药物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治疗热证之法。
●清气分热证见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时用之,代表方为白虎汤。
●清营分热证见发热昼轻夜重,口不甚渴,或有神志变化,苔少质红,脉细散。代表方为清营汤。
●清血分热发热可高可低,皮肤血斑,或见便血、吐血、神志改变,苔少质红绛,脉微细数。代表方:犀角地黄汤。
●清各脏腑之热(见前)。
●清热解毒适于各种毒火之证以及疮疡疖肿等。代表方如黄连解毒汤。
●虚热
阴虚内热者见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苔少,质红,脉细数。代表方为青蒿鳖甲汤。
气虚发热者证见发热,气短无力,口不渴,苔薄白,质不红,脉细无力而数。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注意事项
(1)热性病易伤阴耗津,故清热同时宜配养阴生津之品,如花粉,麦冬等。
(2)清热药多性味苦寒,易伤胃气,所以常配一些护胃之品。如甘草,大枣等。
(3)注意辨别寒热的真假。
◇补法
对先天或后天不足的虚弱证,应用补法以增强体质,改善虚弱病态的方法。
●益气气虚证见气短无力,语声低微,纳少便溏,自汗,面色咣白等。以补益脾肺之气,代表方四君子汤。
●补血血虚证见面色苍白,口唇色淡无华,头晕眼花,失眠多梦,月经不调等。代表方四物汤。
●滋阴阴虚可见形体消瘦,腰酸腿软,遗精盗汗,口干咽燥,头晕眼花,耳鸣耳聋,虚烦不眠或干咳少痰或喜食稀酸之物,大便秘结,苔少,质红,脉细数。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
●壮阳主要是指肾阳不足之证。可见形寒肢冷,胸膝冷痛,阳痿滑精,尿少,浮肿等,苔薄白,质嫩,脉沉迟。代表方为金匮肾气丸。
●注意点
(1)在“大实有赢状时禁补”,否则会发生误补益疾的弊病。如虫积,瘀血时而见虚证。
(2)根据气血互相化生,阴阳互根的道理,用药时要相互配合。
(3)滋补之品多粘腻易壅滞,防止虚不受补。故常佐以消导行气之品,使之补而不滞。
◇消法
消法也即消散之法,消坚散结之意,用来消食导滞、消积、散结、祛除包块等。
●消食导滞
由于饮食太过,食滞胃脘,损伤脾胃而见嗳腐吞酸,痞胀厌食等。代表方二味枳术丸。
●消症化积排石
症瘕肿块多由气血痰瘀而成,此症多本虚标实,攻则正不受,补则邪更甚。
所以要采取逐渐消散的方法。
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理气行滞等配合运用。代表方如鳖甲煎丸。
体内泌尿系统、肝胆系统、胃肠等常有结石形成,以排石,化石之品治之。
常以金钱草等为主组方如排石冲剂。
●注意点
攻坚散结之法常用药多为峻猛之品,故时刻注意不要损伤正气,常加以扶正之品以达扶正驱邪之目的。
◇理气法
用行气理气药来调理气分,疏畅气机以治疗气滞、气郁、气逆之症。
●气滞
气机郁滞则出现满闷,胀痛,串痛,嗳气则舒,排气则快等。
理胸中之气如瓜篓薤白汤。
理肠胃之气的,如木香,槟榔丸。
理肝气如柴胡舒肝散。
理少腹之气的茴香橘核丸。
●降气镇逆
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
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
肝气上逆则见头痛、头晕、易急怒或呕血等。
降胃气的如旋复代赭汤,降肺气的苏子降气汤,镇肝气的如镇肝熄风汤。
●注意点
理气药多香燥或辛窜,易耗气伤津,故不宜久用或应配伍滋阴润燥之品。
◇理血法
理血法是通畅血液,消散瘀血以及止血的方法。
血行不畅或瘀血内停则疼痛而病位固定不移,或见瘀斑,肿块等。
活血的代表方如血府通瘀汤。
凉血止血的十灰散,肺热咳血的咳血方,膀胱火热出血的小蓟饮子,肠热痔疮出血的槐角丸,脾虚脾不统血的便血,或崩漏下血等可用黄土汤等。
血瘀者活血化瘀时要配行气药,因为气行血才行。
若血瘀日久,坚而不散时要配软坚通络,温化通阳之品。
◇祛湿法
根据湿邪的性质和所在部位不同常用以下几种:
●芳香化湿
用于感受外湿或湿在上者如藿香正气散。
●苦温燥湿
用于湿浊较重或湿邪困脾者,苦能燥湿,如二妙散,温燥能散湿,如平胃散。
●淡渗利湿
用于湿邪更重,聚而成水者,性味平淡之品有渗湿利尿作用。代表方如五苓散。
●清热利湿
用于湿郁化热,湿热互结者。
其药具有清热和利湿二方面的作用。
如治膀胱湿热的八正散,治大肠湿热的白头翁汤,肝胆湿热的龙胆泻肝汤。
水湿停聚成水,其性属寒的可用真武汤,温阳化气利水。
●注意点
(1)祛湿药也常配行气之品,因为气行水也行。
(2)祛湿药不能用药太过,以免伤阴津亏,故注意配伍养阴之品。
◇祛痰法
痰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指从肺咯出之痰。
广义者非常广泛,如呕吐涎浊、寒痰流注(如寒性脓疡)、瘰疬(淋巴结核)、瘿瘤(如甲状腺肿大)、癫病、精神失常及眩晕、心悸不宁等。
所以根据痰的性质和轻重不同,故有化痰、清痰、涤痰之分。
化痰又分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温化寒痰等法。
●化痰
(1)燥湿化痰:证见痰白、量多、易咳出,胸闷,恶心,肢体困倦等。如二陈汤。
(2)清化热痰:证见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干苦,苔黄质红等。代表方如黛蛤散。
(3)温化寒痰:证见痰清稀,泡沫样,形寒肢冷等。如小青龙汤。
●消痰痰浊停滞于经络而成痰核难消,如瘰疬,皮下结节,脂肪瘤等。代表方如消瘰丸。
●涤痰用于顽痰、停饮,痰浊内阻,精神神志异常或气逆喘促不能平卧者,代表方如控涎丹。
●注意点
痰的生成多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为痰,所以脾为生痰之源。故治疗可健脾助运,湿化则痰无以生。又气行水行,气顺则痰消,故祛痰湿又多配理气之品。
所以有“见痰休治痰”和“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的说法。
◇固涩法
用收敛固涩药治疗气血,阴阳、精、津液耗散滑脱的方法。
气血、阴阳在补法中已叙述,此仅述汗、精、尿、便的固涩法。
●涩汗
应用于自汗或盗汗。如代表方牡蛎散。
●涩精
肾虚封藏失职,精关不固而表现为早泄、滑精等。代表方如全锁固精丸。
●涩尿
肾气不固,不能约摄尿液而表现为尿频、尿失禁、遗尿等。代表方为桑螵蛸散等。
●涩肠
脾肾两虚,久泻不止,脱肛等。代表方如养脏汤等。
●注意点
此方法一定用于正虚无邪的情况下,否则邪敛不去,病情拖延。
◇熄风法
风分外风和内风不同,外风宜疏散,内风与肝等有关,据病情可用镇肝熄风法、清热熄风法及养阴熄风法。
●外风
如外风中经络而口眼歪斜等用牵正散。
●内风
肝阳上亢头痛头晕、头胀、目眩等脉弦数有力如天麻钩藤饮。
如果阴虚阳亢明显时,可见头晕面赤,眼花耳鸣,心烦易急,肢体麻木,脉弦细数,代表方如镇肝熄风汤。
高热动风则见高烧,口干渴,肢体抽动等可用羚羊钩藤汤。
阴虚生风可见五心烦热,耳鸣眼花、心烦不眠、手足麻木振颤等,可用大定风珠。
●注意点
无论内风或外风均可根据情况配伍一些养血活血之品,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说法。
◇安神法
用养心或镇心的药治疗心悸、失眠、狂躁等心神不宁的方法:
●养心安神
多用于心血不足,不能养心安神,而见失眠多梦,健忘,病情较轻。代表方如天王补心丹。
●重镇安神
失眠较重,心神不宁,心烦多梦等病情较重。代表方如朱砂安神丸。
另外还常用的有“提壶揭盖法”、“釜底抽薪法”等。
所谓“提壶揭盖”是指在水肿时由于肺失宜降,通道水道不利,用些宜降肺气的药,犹如揭开壶盖,以改变因负压水不出的机制,以利水下之法。
如华盖散加减。
所谓釜底抽薪即是在高热不下、热结肠胃,非泻下大便,热才退之法,如大承气汤。
参考文献:
《中医自学指南》卢国勋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黄帝内经》中华书局
《图解黄帝内经》赵建新田元祥主编重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