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秋天,冷得有点令人悲伤。
随着师胜杰、朱旭、单田芳等名人相继离世,在与癌症抗争17个月后,50岁的李咏也离开了。知天命的年纪,被迫得知了生命的脆弱与残酷。
人们在惋惜的同时,也被现实惊得一身冷汗——我国年癌症发病约.4万人,相当于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这是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年肿瘤登记年报所显示的数字。
癌症离我们并不远,每个人身边几乎都有这样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患癌的人越来越多
因为寿命延长了。无论是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平,还是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李治中,都将癌症称为“老年病”。因为从整体来看,癌症发生需要两个核心因素,一是基因突变,二是免疫逃逸。李治中解释,通常情况下一个正常细胞发展成癌细胞,需积累很多突变,同时还要摆脱体内免疫系统的监管。但这两件事都需要几十年的漫长时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癌症患者数量增加,也在“情理之中”,且未来一段时间还会继续增多。
■谁动了我的基因
研究发现,环境因素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原因都可导致基因发生突变,影响免疫功能,甚至成为助长“癌细胞”气焰的帮凶:
油 如高热量食物、动物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多,纤维素和维生素等明显缺乏时,身体溶解和吸收致癌物的危险将会增加。若长期处在这种刺激中就会诱发肿瘤细胞产生。
愁 情绪压抑、多愁善感的人,其免疫力相对减弱,往往无力消灭异常细胞,最终促成癌细胞生殖。
盐 吃得太咸会导致胃黏膜屏障的慢性损伤,日久会增加对致癌物的易感性,导致胃癌发生。
烟 烟草中既有致癌剂,又有促癌剂,因此吸烟不仅会诱发基因恶性突变,烟草烟雾中的化合物和有害物质还会加速基因损伤,阻止其修复,从而诱发癌症。
酒 酒精在体内代谢,会变成乙醛,而乙醛大量堆积,会导致染色体重排,并永久地改变DNA序列,从而增加患癌风险。
懒 我们笑称有一种癌症叫“懒癌”,但懒得动,确实是癌症的帮凶。研究发现,每天锻炼少于30分钟会增加患癌风险。
烫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温度超过65℃的过热饮品列入2A类致癌物(很有可能对人类致癌)名单。人口腔和食道黏膜“最舒适”的温度是37℃左右,能耐受的高温也只在50℃~60℃,否则娇嫩的黏膜就会被轻度灼伤。而长期饮用过热的饮料,反复对食道刺激、损伤,就会引起食管黏膜的慢性炎反应,从而增加食道癌变的风险。
老 人年龄越大,基因变异越多,修复细胞的功能反而下降。衰老达到一定程度,人体平衡系统会更差,患癌机会自然提高。
■癌症会“露马脚”
不明原因消瘦 骤然消瘦在乳腺癌和肺癌患者中最常见,其他还包括肝癌和肠癌等。若不运动不减肥,体重却莫名下降10%,应及时就医。
频繁发烧或感染 体内感染会导致发烧,不明原因持续发烧可能是淋巴癌的征兆。一些癌症还伴有疲劳等症状。
感冒老不好 鼻咽癌初期症状不明显,很难发现。如出现流鼻血、流鼻涕、咳痰等却一直不见好,或平时不感冒,莫名出现连续感冒就要尽快就医。
慢性咳嗽和胸痛 类似咳嗽或支气管炎的症状可能是白血病和肺癌的征兆。胸口疼痛可能还会延伸到肩部、臀部。咳嗽和声音嘶哑超过6周,须当心喉癌、甲状腺癌、食管癌或肺癌。
腹胀腹痛 莫名腹胀应当心卵巢癌。盆腔剧烈胀痛也可能是纤维瘤、卵巢囊肿及其他生殖系统疾病的共同症状。另外,饭后莫名胃痛或腹胀者可能是胃癌。
慢性胃灼热 长期烧心应排查是否胃酸过多,再排查食管癌及肝癌的可能性。
大便异常 便秘或腹泻频繁,尿血、尿痛或膀胱功能失常等,都可能预示肠癌或膀胱癌等。
吞咽困难 多与食管癌、肺癌和喉癌有关。
黄疸 皮肤或眼白突然发黄,主要考虑是肝脏或胆囊疾病。但也可能是胰腺癌、胆管癌和肝癌症状。
异常肿块 乳房、睾丸、腹股沟、颈部、腹部、腋下或其他部位出现异常包块,应及时就医。
皮肤新斑点或黑痣变化 或皮肤疮口久治不愈,结痂但易出血,应当心皮肤癌。
指甲变化 指甲下出现褐色或黑色条纹或斑点,应当心皮肤癌。指端突然变大,指甲弯曲,则可能是肺癌症状。指甲明显变白有时是肝癌征兆。
盆腔或下腹疼痛 有此类疼痛且伴有盆腔沉重感,一般是卵巢癌症状。
长期原因不明的疼痛 出现莫名疼痛持续4周以上,应当心骨癌或睾丸癌。
异常出血 尿中带血可能是尿路感染,也可能是膀胱癌或肾癌症状。便血既可能是痔疮,也可能是肠癌症状。吐血咳血应当心胃癌、食道癌或肺癌。过度淤血或出血不止可能是白血病症状。
■癌症筛查,你怎么看
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赫捷指出,我国癌症患者5年相对生存率目前达40.5%,比以往提高了约10%,而“早诊早治是提高癌症患者生存率的最佳方法”。其中,癌症筛查很重要。
您可以这样理解癌症筛查,就是在“肿瘤萌芽”和“肿瘤要闹事”这段窗口时间的检查。没发现肿瘤当然最好;如果发现肿瘤,也可以在它身量较小时,采用医疗手段把它消灭干净——早期和晚期癌症的治疗难易度以及相应的存活率大不一样。
据我国癌症流行现状显示,男性发病前三位癌症为肺癌、胃癌、肝癌;女性发病前三位癌症为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幸运的是,这几种癌症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都有较好的预后,且有相应的筛查手段:
肺癌
高发人群:40岁以上者,有肺癌家族史者,长期吸烟者。
筛查方法: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
胃癌
高发人群:40岁以上者、有胃癌家族史的人、慢性胃病患者。
筛查方法:每1~2年做一次胃镜检查。
肝癌
高发人群:有肝癌家族史者,5年以上乙肝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40岁以上有慢性肝炎病史者,肝硬化患者,长期嗜酒者。
筛查方法:B超和甲胎蛋白筛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可做CT或磁共振检查。高危人群半年查一次,正常人群可一年查一次。
乳腺癌
高发人群:20岁以上人群,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
筛查方法:体格检查(触诊)、乳腺钼靶X线、超声、核磁共振。
肠癌
高发人群:50岁以上人群。
筛查方法:每年做一次大便潜血,每10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
目前现有技术中没有一种准确的方法能筛查多种癌症。所以,老年人不要成为某些误区的攻陷之地。
■如何跟癌症保持安全距离
我国著名临床肿瘤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介绍了四条经验:
远离致癌物
面对肿瘤,我们并非无能为力。每个人应知道什么是致癌物和致癌因素,并远离它们,降低自己罹患肿瘤的可能性。饮食上,少吃油炸、烧烤食物;多吃粗粮、蔬果;少吃腌制和发霉的食物,聚餐时使用公筷。另外,要洁身自爱,不要让HPV、HIV传播。
每年体检
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下降、器官老化,体检项目应尽可能全面,特别是肛门等比较隐私的地方也要检查。如有条件,中老年人最好每年查体两次。
控制住癌前病变,提早治疗
癌症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包括癌前病变、原位癌及浸润癌三个阶段。还有一些被称为“癌前疾病”,这些都不是癌,但在此基础上容易发生癌。如及时处理,将大幅度降低癌症发病率。常见癌前病变有:黏膜白斑、交界痣、迁延性肝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子宫颈慢性炎症、结肠多发性息肉等。诊断是否为癌前病变不可轻信网络自查,医院检查。
保持身心健康,学会享受生活
孙院士有个调节心态的小方法:只要是以表扬、赞赏他为主要内容的会议,他很少去,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好;而当遇到不公平、甚至是诽谤时,他也觉得自己并不是别人说的那么差,心态就平衡了。“现在生活节奏快,每个人的压力都不小,大家不生气、不折腾、不钻牛角尖,凡事想开点,做个‘没心没肺’的人,精神愉快才能有个好身体,不得癌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