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浅论

重庆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30/5888895.html

热浅论

寻道山人

发热,在中医和西医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证。然而中医对发热的治疗,并不像西医那样,直接开退烧药,或者使用冰袋冷敷。事实上,也确实不存在这样的发烧和药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今天说的热,包括发烧(体温升高)和病人觉得心里热而没有发烧的情况。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包括了一个极其广大的病的范围。尽管发热没有特意性,即根据发热无法诊断决定疾病,但是对于它的理解非常有利于诊断疾病。

1.风寒引起的发烧

平常人感冒,受风寒的时候,发烧是经常有的一个证状。当然还有别的症状,比如浑身酸痛,肩背强,怕冷。咳嗽,鼻塞等等的政治。但是这时见发烧就用退烧药或冰袋冷敷是一个非常坏的办法。如果病人口渴,想喝凉水,没有怕冷,或者怕冷很少,并且烦躁,那么可以解表,同时加石膏之类的药去除阳明的热就可以了。典型的方子很多的,如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加石膏,或者是葛根汤加石膏,或者是桂枝汤加石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如果病人没有这些口渴欲饮冷水,烦躁的证状,那么去热的药,以及凉的药就不能用。只要解表即可,象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等,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使用即可。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表虚的病人,受风寒后,没有治好。后来几乎每天在同一个时候,有发一阵热,出点汗,然后就没事了。但是天天定时发生。这种情况,只要先病发前两个小时,吃桂枝汤,出点汗,就会治好了。

还有一类烧,是非常低的烧,是风寒未解,病人同时被风寒影响到了脾胃,有头晕,小便不利,甚至有水泻利。这是经常见到的。根据病情,可以用诸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来治疗。风寒影响到了脾胃以后,胃部分泌的胃液不能正常下行。导致筋络中水分多,淋巴回流不利。那么病人会有手发抖,脸上发红(如醉酒状)。苓桂味甘汤可以治疗此类病。朱木通老师有非常好的医案。非常神奇的是,这类的脾胃的水多,经络水多,可以循经络到阴部,引起阴痒。用同样的方子治疗即可。

2.实热的情况引起的发烧

这个有点类似现代西医说的炎证,以及细菌,病毒引起的发烧。病人通常确实有高烧,发渴,欲饮冷水。西医的治疗,通常是各种抗菌素,消炎药,和退烧药来使用。当然,很多时候是管用的。但是很多时候是无济于事的。中医的治疗就要高明了很多。是根据发热/炎的部位和表现来治疗的。

如果热在阳明(胃),那么病人还有口渴,欲饮冷水,烦躁的特征。那么白虎汤(有石膏)是经常用到药。病人胃太虚了,可以加点人参。

如果热在大肠,小肠,病人经常会有泻利(赤白痢),用到药有白头翁汤,三黄泻心汤,黄芩汤,鸦胆子,苦参,等等。

如果热在膀胱,病人经常有血尿,小便不利,尿黄,涩,痛。那么经常用到的药有木通,滑石,扁蓄,车前草/子,瞿麦,灯芯草,茅根,芦根等等。典型的方子有八正散,六一散等等。

热在妇女下焦的,经常会引起经期提起,经量大,或者是带下腥臭,黄。可以用桂枝茯苓丸加黄连解毒汤治疗。八味带下汤是这方面的典型的方子。

如果热在血液/心,实际指的是肾激素分泌旺盛,人的血液流动加快,强。病人经常有口渴,脸发红,容易鼻衄,胃出血,尿血,妇女有经期提前的情况。这时可以用黄连解毒汤。这种热在大肠的话,有时会引起水分吸收过多,大便干结。病人经常有舌苔黄,厚,燥的证状。这时用承气汤之类的,以及三黄泻心汤即可。当然如果病人兼有水结(浑身水肿,胸憋闷),可以用大陷胸汤治疗(范中林老师有一个医案,极为精彩)。

如果热在肝,病人会有肝不疏,一会发冷,一会发热。胸胁胀满。心情烦躁,食欲下降。这个时候经常用的有小柴胡汤,茵陈蒿汤,等等。好多疟疾后期都会影响到肝,导致肝肿大,硬化。还有影响到脾。这里非常经典的方子是《金匮要略》的虐母汤,总则以去除脾和肝的水,瘀血,疏通经络,外加杀菌祛热为主。还有《严氏济生方》的鳖甲饮子,也可以加减使用。非常有代表性。赵守真医生也有非常经典的案例可供参观。中医这类的对于肝,脾病的治法,已经远超现代西医的认知范围和方法。历代一案中,包括近几年的,好多西医无能为力的肝硬化,乙肝,丙肝,高明的中医都可以治愈。只不过高明的中医越来越少了,已是凤毛麟角了。

热在肝的情况,有时非常轻,导致病人经常有低热,并且是阵发的。好多中医和西医不明就里。这时只要用小柴胡汤,就会很快治愈了。

若是热在肺,病人经常会有咳嗽,吐黄痰,发烧的情况。这个时候,必须仔细诊断,因为好多根本的病因不在肺,有可能在脾胃,大肠,肝,体表,肾,膀胱等等。如果仅仅在肺(只有一小部分情况是这样),治疗起来倒也简单。如用茅根,芦根,黄芩,百合,桑白皮,苇茎,等祛热。祛痰的可以用桔梗,贝母,皂角,半夏等等。这样的方子非常多,若千金苇茎汤,三物泻白散,十枣汤也可以使用。还有甘露枇杷饮等等。只要知道了机理,也不必背非常多的方子。

实热的病人厉害的时候,有的病人热昏过去了,反倒显得没有烧了,脉也很弱了。象中暑,小儿发疹等等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就会发生这种情况。那么中医的治疗是如果病人虚极了,可以先补虚,用人参,附子,干姜之类。阳回之后,病人大热的情况会立即显现。然后祛热,同时加补阴的药。这种大热的情况,通常要加犀角,羚羊角,如果没有,用牛角可以。主要是祛热,通经络之用的。

3.虚引起的发烧

这是一个非常容易误判的情况。比如病人气虚(指的是脾胃虚),病人没有力量,不耐劳。但是病人却经常有发烧的情况,大部分情况是烧的不厉害。还有就是肾虚(老年人经常有),这时会有高烧很厉害的情况。但是病人却怕冷的厉害,厚被不解。这时如果用退烧药,或者输液,或者用消炎,杀菌药,无异于雪上加霜,会导致祸不旋踵。这种被西医误治的情况在现在特别多。但是病人至死也不埋怨,觉得治疗得当,没治好,是病太重,命该如此。这种情况需要根据病人自己的反应,以及舌象等等,大剂量用理中丸,四逆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等,才能起死回生。我每每观此类医案,深感中医之博大,先人之智慧。

4.瘀血引起的发热

瘀血会造成局部血流不畅,引起发热/或者病人感到热,但是外面却没有发烧(叫”灯笼热“)。并且病人常常是感觉晚上厉害。当然,瘀血还有好多别的症状。如果瘀血在下焦(腹底部位),病人会有小腹胀痛,刺痛,大便不通,欲狂。如果在脾胃,肝,会健忘。瘀血也会影响到体表,头部(刺痛),肝,子宫,等等。清代王清任的五个逐瘀汤非常典型,可以作为好多疏方的基础(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

上面说的虚,以及瘀血引起的发烧,通常夜间会更厉害。还有阴虚引起的发烧,午后也会加重。阳明的热,烧,通常是白天厉害,晚上却非常轻。

5.痰/风湿结引起的发热

首先要确定,这里的痰/风湿没有别的更深一层次的原因。这里仅仅谈谈痰/风湿结引起的发烧。这些风湿结主要是风寒后导致的组织液粘稠,后来流到身体的别的部位,比如关节,肾,肺,等等,引起结核。这里痰,风湿结也要根据所在的部位,辩证施治。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就不一一论述了。仅举两例:

如果痰饮在胃,病人经常有呕吐清水的病,可以用小半夏加茯苓(半夏,生姜,茯苓)。这是一个痰饮夹寒的情况。若是痰饮夹热,可以用小陷胸汤(半夏,黄连,瓜蒌)。如果痰饮太厉害,可以导致肩肘活动受限,可以用指迷茯苓丸(半夏,生姜,茯苓,枳实,芒硝)。如果脾胃有痰,有组织夹气,导致咽喉不利,如有物阻塞,可以用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紫苏,茯苓,生姜)。

第二个例子是组织有痰饮/风湿结,引起结核的病,如淋巴结核(颈的部位),肾结核,等等。可以用全蝎,蜈蚣,蜂房治疗。这类的病,西医就是一割了之。但是割去后,还会在别的地方在引起结核。

有人会问,对于身体发热/烧,西医,现代病理学有无论述?是的,他们对于发热的机理,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包括非调节性体温升高,生理性体温升高,和发热。其原因包括细菌,毒素引起的发热(发热激活物),类固醇,致炎物,以及内生致热源。这些可以很好的帮助理解中医中的各种发热原因。

中医是一门伟大的科学和工程学。它涵盖的范围从身体的机制,到病的分类和诊断,再到药的功效和使用,积累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的智慧。它可以与时俱进,实际上也一直在与时俱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zsfjd.com/zlff/1522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