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出血的中医治疗法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7168769.html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病因

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瘤或者微血管瘤,其他包括脑血管畸形、脑膜动静脉畸形、淀粉样脑血管病、囊性血管瘤、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特异性动脉炎、真菌性动脉炎,烟雾病和动脉解剖变异、血管炎、瘤卒中等。

此外,血液因素有抗凝,抗血小板或溶栓治疗,嗜血杆菌感染,白血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及颅内肿瘤、酒精中毒及交感神经兴奋药物等。

用力过猛、气候变化、不良嗜好(吸烟、酗酒、食盐过多,体重过重)、血压波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为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

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发生于50~70岁,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病,出血前多无预兆,半数患者出现头痛并很剧烈,常见呕吐,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临床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基底核,丘脑与内囊出血引起轻偏瘫是常见的早期症状;少数病例出现痫性发作,常为局灶性;重症者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

1.运动和语言障碍

运动障碍以偏瘫为多见;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失语和言语含糊不清。

2.呕吐

约一半的患者发生呕吐,可能与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眩晕发作、脑膜受到血液刺激有关。

3.意识障碍

表现为嗜睡或昏迷,程度与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速度有关。在脑较深部位的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大多会出现意识障碍。

4.眼部症状

瞳孔不等大常发生于颅内压增高出现脑疝的患者;还可以有偏盲和眼球活动障碍。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常常两眼凝视大脑的出血侧(凝视麻痹)。

5.头痛头晕

头痛是脑出血的首发症状,常常位于出血一侧的头部;有颅内压力增高时,疼痛可以发展到整个头部。头晕常与头痛伴发,特别是在小脑和脑干出血时。

辨证治疗

闭证

①阳闭

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面赤身热,气粗息高,抽搐项强,二便失禁;或两手紧握,躁扰不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痰声辘辘,语言不利,大便干燥,唇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凉肝清脑息风,化痰开窍。

方药: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至宝丹以辛凉开窍,再配以羚角钩藤汤加减。钩藤15g,羚羊角粉0.2g(另冲),珍珠母12g,天竺黄15g,菊花12g,龟甲12g,石菖蒲15g,竹茹12g,夏枯草15g,蝉蜕15g,丹皮12g,白芍12g。

痰多者,加胆南星、竹沥;热甚者,加黄芩、山栀子、生地;神志不清者,加郁金、石菖蒲;抽搐者,加蜈蚣、全蝎、僵蚕。

②阴闭

症状:突然昏仆,口噤不开,两手紧握,肢体强痉,静卧不烦,四肢不温;或半身不遂,昏迷不知人事,痰声辘辘,语言不利,二便失禁,面白唇紫,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镇肝息风,涤痰开窍。

方药: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以温宣开闭,再配以化痰开闭汤。羚羊角粉0.2g(另冲),菊花10g,胆南星9g,竹茹12g,淡竹沥2g(冲服),白矾3g(冲服),赤芍10g。

脱证

①阳脱

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不止,肢体软瘫,舌痿,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方药:参附汤加减。人参30g,制附子1.5g,姜3片,大枣5枚。

②阴脱

症状:面赤足冷,虚烦不安,脉极弱或浮大无根。

治法:峻补真阴,佐以扶阳。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熟地15g,麦冬12g,石斛12g,巴戟天12g,肉苁蓉12g,五味子9g,石菖蒲6g,远志6g,制附子10g(先煎1小时),山萸肉12g,干姜10g,肉桂6g。

中风后遗症期

①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症状:口眼歪斜,半身瘫痪,肢软无力,或肢体麻木,语言不清,面色?白,口角流涎,自汗,手足肿胀,智力障碍,舌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或虚弱。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60g,当归尾12g,川芎12g,桃仁9g,地龙12g,赤芍12g,红花9g,石菖蒲9g,远志15g,丹参9g。

痰涎壅盛者,加半夏、远志以化痰;语言不清者,加冰片、穿山甲;口眼歪斜者,加白附子、防风、全蝎、蜈蚣;智力障碍者,加制首乌、黄精。

②肝肾阴虚,脉络瘀阻

症状:半身不遂,患侧僵硬拘挛,语言謇涩,口眼歪斜,头痛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滋阴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熟地20g,山茱萸10g,山药19g,女贞子9g,龟甲30g,黄柏9g,知母9g,白芍20g,石斛9g,牛膝12g,当归12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桃仁9g,红花9g。

③风痰阻窍,络脉瘀阻

症状:舌强言謇,肢体麻木,胸闷,腹胀,或口眼歪斜,舌暗,苔腻,脉弦滑。

治法:息风化痰通络。

方药:天麻12g,白术30g,胆南星9g,白附子9g,石菖蒲9g,远志6g,桃仁、全蝎、木香、甘草各6g,丹参15g,当归12g,赤芍9g,地龙10g。

警告:以上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探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以上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附:针刺疗法

(1)操作

闭证:刺络放血,急救多取人中、内关、中封,毫针刺,用泻法。取血海、膈俞、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或在风池、心俞、肝俞、至阳刺络放血加火罐。痰多加丰隆,高热加大椎,大便干燥加天枢、大肠俞。

脱证:灸百会、合谷,用三角灸;涌泉、神阙、足三里、气海,隔姜灸、麦粒灸。

(2)随证配穴:

①不省人事,可用醒脑开窍法,取双侧内关、神庭透百会、人中、十宣,患侧三阴交、极泉、尺泽、太冲透涌泉、委中等穴位,多用泻法,有利于偏瘫者恢复正常和整体功能的改善。②气虚血瘀,半身不遂,用督脉十三针法(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钟、命门、腰阳关、长强),平补平泻。③气虚血亏,用任脉十二针法(承浆、廉泉、天突、紫宫、膻中、鸠尾、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中极),任脉为阴脉之海,可调理脾胃,用补法,加艾灸。④中风后半身不遂,二便功能障碍,用俞募配穴法(中府、膻中、巨阙、期门、章门、天枢、中脘、关元、中极、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平补平泻。体针取四神聪、百会、风池,上肢瘫痪取大椎、肩髃、外关、曲池或曲泽、内关、后溪、合谷、尺泽,下肢瘫痪取腰阳关、委中、足三里、阳陵泉、殷门、悬钟或环跳、解溪、太冲。⑤痰多,加丰隆、天枢;呃逆,加天突、内关、膈俞;失语,加语言三针(承浆穴旁开0.5寸各一针)、通里、哑门;智力障碍,加智三针、四神聪;运动失调,加四天庭、风池、身柱、大椎;流涎,加地仓、廉泉、承浆。⑥痉挛期,肘关节痉挛取肘三针(天井穴旁开0.5寸各一针);腕关节痉挛取三阳穴(阳溪、阳池、阳谷);膝关节屈伸不利,加血海、风市、伏兔、阳陵泉;踝关节痉挛、足内翻,加绝骨、昆仑、申脉、地五会;足下垂加太冲、解溪。急性期可中西医结合其他抢救措施;恢复期(病情稳定后)操作多用头针用平补平泻法,背俞穴多用补法,余穴多用泻法。⑦软瘫期,多采用补法,配合艾灸,以铺灸较好。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天为1疗程,休息7天后进行下一疗程的治疗。每次选15穴左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zsfjd.com/zlff/1524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