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胆大心细——“两步并一步”的吴阶平
年5月19日,经过专家会诊,周恩来被诊断患了膀胱癌。吴阶平是周恩来医疗工作组的组长,医疗小组成员一致认为,为控制周恩来的病情,需要动手术,于是给中央领导小组成员打了报告,但报告迟迟未能批转下来。
年1月13日,总理出现肉眼可见的血尿。医生们拿着化验单直奔叶剑英住处。叶剑英赶紧报告了毛泽东。于是,中央终于批准了医疗组为周恩来手术治疗的报告。
在对周恩来进行膀胱镜检查的前一天,医疗组接到指示,大意是为了慎重起见,做检查、观察和治疗要分“两步走”。吴阶平认为,真要分“两步走”,很可能就永远没有第二步了。这时,吴阶平灵机一动,对邓颖超大姐说:“如果我在检查的时候看见有一块小石头,顺便拿出来就不用再走第二步了。是否还要留着等着走第二步?”“当然就顺便拿出来了。”邓颖超说。
这是吴阶平第一次为了敬爱的周总理斗胆冒险。手术时,当通过膀胱镜确诊为膀胱癌肿块出血时,医生们便对病灶认真地做了电烧灼,缓解了周恩来的病情。很快,电话里传来了毛泽东的原话:“医生们两步并一步做得好,感谢他们。
02.枪林弹雨中开挂——“神医”孙凤钜
孙凤钜,年出生于蓬莱县。幼年时母亲与义父的相继病逝,让孙凤钜立志要用自己的努力去救死扶伤。年5月他偷偷离家参加了八路军,并在一年后,成了一名卫生员。他是卫生队里面最勤奋好学的一个,不久就学会了一些医务常识,担负起复杂、繁重的护理任务。
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一天,孙凤钜连续工作了10多个小时后,又来到病区检查伤员。在4班病区,他发现有3个伤员下肢溃肿。他仔细察看和询问,断定为气性坏阻,是一种同破伤风一样可怕的传染病,必须立即手术,否则伤员可能会因为中毒而失去生命。这时,2班病区的医生跑来向他报告,有两个伤员的病情很严重。他立即赶到2班病区,发现一个伤员左手缠着厚厚的绷带,血还一滴一滴地流着,应该是掌心动脉受了伤;另一个伤员左臂被打断,肱动脉的断端被痉缩和血栓堵住,一旦血压冲破血栓,就会因大出血而死亡。这两个伤员也必须立即进行手术。
孙凤钜飞快地跑回手术室但眼前的境况使他大吃一惊:用雨布搭成的手术棚已经被拆除了。护士告诉他,敌军正向这里展开猛烈的反冲击,为寻求歼敌战机,司令部下达了转移命令,范队长正在研究转移伤员的编队工作。
听到转移的命令,孙凤钜立即想到在这种情况下,转移等于将这5名同志往绝路上送。为了挽救5名同志的生命,他找到范队长,汇报了5个伤员的病情和自己请求留下来做手术的意见,以及应付突发情况的办法。经范队长慎重考虑,并请示上级获准同意后,孙凤钜又回到了手术室,把志愿留下来的医生、司药、护士班长召集起来,说:“上级已经批准我们留下来给5名重伤员动手术。”停了停,他望着开始转移的部队说:“关键是要快,一刻也不能停,停顿、迟缓,就是伤员的死亡,就是我们大家的危险。”
在隆隆炮声中,手术棚又重新支了起来。孙凤钜一面做着手术,一面不停地做着伤员的思想工作。手术室外,敌人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帆布棚被震得不停地抖动,手术室里,医护人员们在不停地工作:消毒、注射、剖割、缝合、扎绷带,一个伤员抬出去了,又一个伤员被抬进来。5个刻不容缓的手术紧张而又有序地进行着,5个生命垂危的伤员渐渐远离了死神的魔爪。紧张的工作持续了半天,5个手术都成功地完成了。孙凤钜脱下工作服,轻松地吁了一口气,这5名伤员可以安全地转到后方去了。
03.巾帼不让须眉——“牟小百灵”牟炳贞
年12月29日,牟炳贞出生于四川省宣汉县。年,红军在四川省宣汉县招兵。年仅11岁的牟炳贞跟随两个哥哥、一个嫂子报名参加了红军。年纪尚幼的牟炳贞被分医院当护士。刚开始,牟炳贞开始什么也不会,只能“端盘子”,给别人打下手。后来,牟炳贞边学边干,学文化、背药方、练习医护技能,很快就能麻利地帮伤员敷药、包扎,甚至取子弹。那个时候因为物资紧缺,很多伤员同志做手术时都是不打麻药的。为了给伤员们“止痛”,牟炳贞和护士们就唱着“十劝伤员”、跳着“八月桂花开”等歌曲。于是,牟炳贞被伤员们尊称为“牟小百灵”。
资料出处
达州日报社、天津日报、华夏经纬网
小组成员
陈梓宇、李乐谦、柯桂芝、吴灿桂、姜知临、徐文韬、汪源、黄夏彤、钟斐、周振华
班级
级临床医学八年制
终审
刘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