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研究证实,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后膀胱灌注卡介苗(BCG)能显著降低复发率。对于二次TUR证实存在残留病灶的患者,目前指南也推荐予以BCG灌注治疗。但BCG在二次TUR后所起的作用几何,尚缺乏临床证据说明。
为此,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的Iida教授等考察了二次TUR联合BCG治疗效果,结果可喜,该文章发表在年2月BMCUrology上。
研究概览研究初筛得到例在首次TUR诊断为高级别T1期的膀胱癌患者,排除掉接受过化疗等患者后,最后纳入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肿瘤复发作为研究观察终点,旨在比较不同干预措施下1年和3年肿瘤无复发生存率(RFS),中位随访时间为33.6个月。
例患者按照是否接受二次TUR和BCG膀胱灌注治疗,总体可以分为四组,TUR+BCG-者42例,TUR+BCG-者23例,TUR-BCG+者72例,TUR-BCG-者70例(依次称之为第1~4组,+和-分别代表接受和未接受治疗,如TUR-BCG-则表示既未行二次TUR也没有接受BCG治疗)。
对于接受BCG灌注的患者,治疗期间都会严密记录其体温、膀胱刺激症状等情况,并且要求定期接受膀胱镜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若这两项检查提示可能存在肿瘤复发,还会安排患者进一步行CT或MRI检查。
结果发现,第4组的患者中位年龄比其他三组的都要大,接受BCG治疗的两组患者(即第1和第3两组),合并原位癌(CIS)的比例较之其他两组更大,他们的EAU(欧洲泌尿外科学会)复发风险评分也更高。
接受二次TUR的65例患者中,52%术后诊断存在残留病灶。相比于初次TUR,并没有发现肿瘤分期进展的病例。第1~4组各自的1年RFS为83%、60%、68%和56%,3年RFS分别为77%、32%、56%和48%。遂经统计分析得出,第1组的预后要优于其他3组。
研究同时表明,二次TUR后未行膀胱灌注BCG是与肿瘤复发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而性别、初次TUR前的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肿瘤的大小和数量以及是否存在CIS,均与肿瘤复发无明显相关性。
31例患者在二次TUR后诊断为T0,之后分别有12例和19例患者接受和不接受BCG治疗。二者的预后情况几乎截然不同。BCG治疗组仅有1例出现复发,而且复发病灶的位置与初诊时相同。未接受BCG治疗的19例患者中,不仅有11例患者肿瘤复发,其中的10例还是膀胱内异位复发。故作者提出,二次TUR后应用BCG,能有效降低肿瘤复发率。
研究还比较了原位或异位肿瘤复发在各个组的情况。第1~4组原位复发率分别为14%、23%、69%和41%,异位复发率为33%、77%、41%和31%。相比于第1组,第2组的原位复发风险和第3组的异位复发风险明显更高。据此可以认为,单独使用BCG或二次TUR对降低肿瘤复发率的疗效均不及二者的联合应用。
文章最后总结到,膀胱癌的复发通常与肿瘤病灶残留、循环肿瘤细胞种植等有关。二次TUR对于残存病灶彻底清除和肿瘤精确分期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该研究首次评估了BCG在二次TUR后的应用对膀胱癌复发的价值,相比于单独行二次TUR或BCG治疗,联合应用能有效降低肿瘤复发率,这或能成为一种能预防膀胱癌复发的规范化治疗方案。
编辑:费肥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