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发性疾病是指病原或病因一致,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基本相似,群体发病疾病的总称。病因包括病原体感染、寄生虫感染、营养与代谢失调、中毒性疾病、环境恶化等。目前规模化养兔场比较常见且危害大的群发性兔病有兔病毒性出血症(兔瘟)、大肠杆菌病、魏氏梭菌病、呼吸道病、皮肤真菌病、球虫病、疥癣病、霉变饲料中毒以及近几年出现的腹胀病等。
1.兔病毒性出血症(兔瘟)
兔病毒性出血症(兔瘟)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和毁灭性的传染病,是对养兔业危害极大的疾病之一,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典型症状最急性型:病兔突然抽搐,尖叫几声猝死。抽搐时头向后仰,四肢呈游泳状滑动,很快死亡。有的病例未出现明显症状就死亡,死兔鼻孔中有血样泡沫。急性型:病兔体温上升至41℃,精神委靡,食欲减退,饮水增多,病程持续12~48小时,死前表现呼吸急促、兴奋、挣扎、狂奔、啃咬兔笼、全身颤抖、体温突然下降等症状。有的病兔尖叫几声后死亡。有些个体鼻孔中流出泡沫状血液,肛门松弛,周围被少量淡黄色胶样物沾污,粪球上有淡黄色胶样物黏着。非典型型:近几年本病的流行出现早龄化、散发型等特点。刚断奶的幼兔也会发生本病,最早发生在40日龄左右。病兔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渐进式死亡,死亡前后浑身发软。
病理变化典型病例以肺和气管内有淡红色泡沫为主要特征。全身器官有淤血、出血、水肿。气管黏膜有散发性鲜红或暗红斑点,呈红色指环样,气管腔内含有淡红色带血泡沫。脑淤血、水肿,有针尖至绿豆大的出血点,呈弥散状。胃黏膜下血管扩张、充血、胃内容物多,胃黏膜上有出血点。肝淤血、肿大、质脆,色暗红或红黄色,部分有出血点或灰白色病灶。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肿大,色暗红、紫红或紫黑色,被膜下可见出血点、灰白色斑点,质脆、切口外翻。
肠系膜上淋巴结肿大,切面有出血点。膀胱内充满黄褐色尿液。脑下有出血斑块。非典型病例以胸腺肿大、出血为特征。肺部和器官出血,肝变性。肾肿大、出血。直肠内有胶冻样黏液,从肛门流出淡黄色黏液。
预防与治疗对本病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应以预防为主。笔者建议在兔30日龄时用兔瘟、巴氏杆菌二联苗注射1次,每只注射2毫升;60日龄时注射兔瘟、巴氏杆菌病二联苗1次,每只2毫升;种兔5~6个月注射1次。发现兔群中有兔瘟病例,要对假定健康的兔用兔瘟单苗紧急接种,每只注射3毫升,经3天能逐渐控制住病情,接种后7天没死的可产生免疫力。
2.魏氏梭菌病
魏氏梭菌病是由A型或B型魏氏梭菌及其外毒素引起的一种死亡率很高的家兔急性消化道疾病,饲料高蛋白、高能量,长期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防病或使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病,持续寒冷或气温突然下降,都可诱发本病。
症状本病以兔腹泻为特征。病兔粪便有特殊的腥臭昧,颜色呈黑褐色、黄绿色,污染肛门周围。轻摇兔体可听到拍水声,多数病兔水泻当天或次日死亡,在本病流行期也有未见下痢就迅速死亡的病例。
病理变化病死兔的胃多胀满,黏膜脱落,有出血斑、溃炀斑。小肠壁充血、出血,肠腔充满含气泡的稀内容物。盲肠黏膜有条纹状出血,内容物呈黑色或黑绿色。心脏冠状动脉怒张呈树枝状。膀胱内积有茶色或蓝色尿液。
防治预防:一、全价配合饲料中玉米用量不得超过25%,粗蛋白质含量控制在16%~18%。二、变更饲料成分时要逐渐过渡,经7天更换完毕。三、成年兔兔舍温度不得低于7℃,幼兔舍温度不得低于15℃,子兔培育室温度不得低于20℃。四、在子兔40日龄时注射魏氏梭菌单苗,每只用2毫升。五、从子兔18日龄开始补饲开始,就在其饲料中添加益生王、复合酶等。治疗:用抗生素治疗本病效果不佳。但对早期发现的病兔,在增加饲料中粗纤维含量的同时使用抗生素治疗也有疗效。例如用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以兔每公斤体重20毫升的量肌注,每天注射2次,连续用药3天,可杀死病原菌,减少毒素产生。通常发现有魏氏梭菌病例后,应全群用魏氏梭菌疫苗紧急接种,成年兔每只4毫升,3天后可控制病情流行;大群饲喂益生菌菌液,对不饮水的兔可灌服。
3.皮肤真菌病
皮肤真菌病的病原体为致病性皮肤癣真菌,本病以皮肤角质化、炎性坏死、脱毛或断毛为特征。
症状病初多为嘴周围、鼻部、面部、眼周围、颈部、肢体、腹下的皮肤成不规则的块状或圆形、椭圆形脱毛或断毛,皮肤上覆盖一层灰白色糠麸状痂皮,并发生炎性变化,从红斑、丘疹、水疱到结痂,最后出现溃疡。病兔感觉剧痒,骚动不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最后衰竭而亡。
防治预防:保持兔舍清洁卫生、通风干燥;发现病兔立即隔离治疗,对其原有的笼具用酒精喷灯消毒,地面等用火碱溶液消毒;对病变部位大的要淘汰,并进行深埋。治疗:对病变部位在脸部、四肢,且面积较小的,皮张还有利用价值的可以治疗。将霉菌病康拌入饲料喂服,在每公斤饲料中加入霉菌病康克,每天喂2次,连喂10~15天。另外将2克霉菌病康加入98克植物油中配成外用涂剂装瓶备用,用时摇匀后涂抹,每天1次,连用10天左右。
4.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暴发性、死亡率很高的子、幼兔肠道传染病,是目前断奶后幼兔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群发性疾病。病兔多发生过应激。
症状本病以兔下痢、流涎为主要特征。病兔体温正常或偏低,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被毛粗乱,腹部膨胀(充满气体和液体),拍打时有击鼓声,摇晃时有拍水声。病初兔排黄色明胶样黏液便或带黏液干便,有时也会带黏液的粪球与正常粪球交替出现,随后出现黄色水样便或白色泡沫,四肢发冷,磨牙、流涎,眼部下陷,最后衰竭死亡。
病理变化病死兔的胃膨大,胃内充满液体和气体。十二指肠常充满气体和染有胆汁的黏液样液体,盲肠和结肠黏膜充血和出血,盲肠内容物呈水样。有些病例的肝有坏死点。直肠充满胶冻样黏液。
防治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将生物制剂拌料饲喂;在子兔21日龄时注射大肠杆菌苗,每只1毫升,接种自家苗效果更好。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效果较好。用鼻咳停注射液按兔每公斤体重0.1毫升的量注射,隔48小时再注射1次。也可给病兔肌注硫酸卡那霉素,兔每公斤体重用20毫克,每天注射2次,连续用药3天。还可在其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大肠杆菌净饲饮,治疗效果都很好。
6.球虫病
症状兔球虫病主要威胁断奶至3月龄的幼兔,主要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病兔消瘦、贫血。肝型:病死兔的肝肿大,表面有栗粒至豌豆大的圆形白色或淡黄色结节灶,切开可见淡黄色浓稠的液体或坚硬的矿物质样物质;胆肿大,胆汁浓稠,色暗;腹腔积液。肠型:病死兔的小肠、盲肠黏膜发炎,充血甚至出血;慢性病例的肠黏膜呈淡灰色,可见小的灰白色结节(内含卵囊)尤以盲肠蚓突部比较明显;膀胱积尿,尿液色黄而浑。将肠黏膜或肝结节内容物涂片检查卵囊和裂殖体即可作出诊断。
防治预防:一、实行笼养,并保持笼内清洁卫生;保持兔舍通风干燥。二、兔粪要定点堆积发酵。三、加强药物预防。在18~90日龄的子、幼兔饲料中添加抗球虫王I号或Ⅱ号,抗球虫王I号从子兔18日龄补料开始用到2月龄,改用抗球虫王Ⅱ号,用至3月龄。也可将地克珠利与氯苯胍交替使用。不能用抗生素或磺胺类抗球虫药。治疗:用2.5%的百球清口服液(妥曲球利口服液)按1∶混饮。全群饮水时,以配制50公斤水为例,加百球清50毫升、盐酸诺氟沙星或沙拉沙星10克,连饮2~3天。
6.呼吸道病
兔呼吸道病主要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引起。
症状全身败血型:发病率高、传播快,出现症状后12~48小时死亡。外部表现为病兔精神沉郁,停止进食,呼吸急促,体温升高到41℃,从鼻中流出黏液,有时发生腹泻,死前体温下降,颤栗或痉挛。病理变化为鼻黏膜充血,鼻腔有大量黏液或脓性分泌物,喉黏膜充血、出血,气管黏膜充血或出血,肺严重充血或出血,呈现水肿。心脏内、外膜有出血点,肝变性,有很多坏死点。肠黏膜充血或出血。胸腔和腹腔都有淡黄色积液。鼻炎与肺炎型:各养兔场均有发生,环境条件好的发病率低,环境条件差的发病率高。兔病初表现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症,流出清亮鼻涕,以后转为黏液性至脓性鼻涕,病兔经常打喷嚏、咳嫩。随着病情发展,鼻涕更浓、更多,鼻孔周圈结痂,堵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鼻黏膜充血,鼻甲软骨、鼻窦黏膜红肿,并有大量分泌物,波及喉及气管,气管充血或有出血点,严重时炎症下行出现肺炎、胸膜炎等。除败血型可引起兔突然死亡外,其他病型多时好时坏,反反复复。有的病兔在代谢增强时如妊娠后期或产子前后突然死亡,剖检可见肺部有脓疮或脓肿。
防治预防:一、保持兔舍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加强通风,保持兔舍空气清新。二、经常检查种兔群,发现有流脓性鼻涕、鼻毛潮湿蓬乱、中耳炎、结膜炎者,及时处理。三、按防疫程序注射波氏杆菌、巴氏杆菌二联苗。治疗:对症状比较轻的种兔、生长兔注射鼻咳停注射液,兔每公斤体重用0.1毫升,隔48小时再注射1次。
7.兔霉菌中毒的防治
症状中毒的兔精神沉郁,被毛干燥粗乱。病初食欲减退,后期不食,消化机能紊乱,先便秘继而排稀便,粪便带黏液或血,流涎,口唇发绀,常站立不稳甚至出现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呼吸急促,随后后肢瘫痪、全身麻痹。配种母兔空怀,孕兔流产。慢性中毒的兔精神沉郁,不食,腹部涨大,触摸腹部发现盲肠有大量较硬的内容物。
病理变化解剖见肝质地发硬,呈淡黄色,肺充血、淤血,局部肝样硬变。
治疗停喂原有饲料,并用以下方案治疗:对病情较轻的,在公斤水中加氯化胆碱克、维生素C20克、硫酸钠克、碳酸氯铵l00克(解毒饮)连饮3天。对病情较重的用10%的葡萄糖溶液50毫升、维生素C注射液2毫升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注2~3天。同时在饲料中添加消炎王,在公斤饲料中加50克,连用3天可以控制病情。然后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复合酶、木聚寡糖以尽快恢复兔肠道内的有益菌群。
小编寄语:你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需要的,欢迎大家涓撻棬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鍖椾含鐧界櫆椋庨渶瑕佸灏戦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