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开学第一天,河南某高中放大招。中午吃饭,诺大的食堂所有板凳都被撤除,学生们排队买饭后只能站着就餐。
学校为什么要这样干呢?
据该校办公室人员回答:此举是借鉴外地先进工作经验,提高学生就餐效率,以便节省时间去学习。下一步,还将给学生划好指定位置,就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吃。一般来讲,吃个饭花10分钟就好了。
原来如此!原来如彼!原来是学习了外地先进经验,回来照猫画虎了,那么这种先进经验是否有效呢?
有学生说:“以前吃饭要花20分钟,现在站着吃饭不习惯,10分钟就吃好了。”
关键问题是,还真有效,果真节省了10分钟时间呢。
但这真的好吗?
前几年,我有一个发现,学生食堂里几乎不卖鱼,荤菜基本上就是大排和鸡腿。有一次我问食堂管理人员,这是何故?
食堂管理人员说,这基本上就是潜规则了,一是节省学生吃饭时间。二是害怕学生被鱼刺卡了麻烦。
当时听了,我还是能够理解的。毕竟吃鱼比较慢,还有风险。但用抽去板凳,倒逼学生缩短吃饭时间,这还真够创意的。谁说我们教育没有创新的?谁说的,出来走两步,看我不打你。
但就有消化内科医生不识趣,说:“吃饭还是要慢一点,一吃快咀嚼就不充分,会影响消化,站着吃短时间内没啥影响,时间长了可能会引发消化上的慢性病。”
其实这哪里需要医生,这不就是生活的常识,傻子也知道的。但胃坏了,消化上的慢性病是学生自己的,节省时间所创造的学习成绩却是学校的。两相比较当然应该学校大局为重。未来有病,可以慢慢治。考学校的事,可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家长们也都支持的,南京某学校高一家委会不还给学校指点人生的?
但这所学校只在吃饭上做文章,还不算最厉害的,也不算最有创意。
前几年南方某著名学校,上晚自习时安排老师坐在走廊上,严防死守,杜绝高三学生上厕所。据说,这是该校毕业班工作的一大创新,而且以人为本,走在了高考的前头。率先用实际行动,锻炼高三学生的膀胱,让学生连膀胱都形成了高考发射,然后决胜高考。
如果把这两者合在一起看,非常有意思。
前者是节省学习时间,后者是延长膀胱的存储,也是与时间耗上了,两者本质上都是应对高考。抓高考要抓出血来,这不是一句口号,真有很多断子绝孙的做法。
但最本质的采取的还是马克思发现的资本家方法。榨取工人剩余价值,一是加强劳动强度,二是延长劳动时间。对学生而言,就是一加强学习强度,二延长学习时间。
加强学习强度,就是强调高效课堂,主张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式的狂轰滥炸,一轮复习、二轮复习、三轮复习以至千万轮复习,烟锅都能熏黑了,傻子也能形成条件发射了,这才能确保高考成功。
延长学习时间,那就是全住宿,实行军事化管理。学习既是对象,也是目的,学习之外再无目的。这些都还不够,因为就算再厉害的学校,为了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也必须要让学生睡觉。
除了睡觉时间之外,其他单位时间运用才是大学问。比如河南这所学校倒逼吃饭时间,还有河北某著名学校连上厕所时间都掐死了,大号多少时间,小号多少时间,撒尿的频率都有规定。再加上南方某校的憋尿功,一个解决吃饭,一个解决拉屎,这就从两个源头上,把不得不办大事的时间也节省下来了。
这种做法还有一个美妙的称呼,叫做精细化管理。
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将管理强势渗透到校园每一个角落,落实于每一个细节之中,使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处在控制之中,包括吃饭时间和排泄时间,以便高效地达到中考或者高考这个组织目标。这种管理,无孔不入,以最大限度地榨取师生闲暇时间来达成考试目标。
应该说精细化管理的确产生过一些应试名校,但当精细化管理被普及之后,许多学校又重新陷入了困境。这是为什么?
因为精细化解决不了两大弊端,一是控制性,二是标准化。控制到一定程度,会压抑人的生命激情,会使人产生无法剔除的倦怠。标准化则会简单粗暴,导致个性化的丧失。久而久之,教师因工作缺乏创造性而厌教,学生因为学习缺乏乐趣和挑战性而厌学。精细化和标准化能够成为一个合格学校,但也仅此而已,很难成为一所伟大学校。
但精细化到了最后,其他时间已经都被精细化了,就只能在吃喝拉撒上下功夫,这就是河南和广东某校闹剧的由来。但不允许人好好吃饭的学校,不保证人正常排泄的学校,这还是教育吗?
道理很简单,一个犯人,也有正常吃饭的自由和如厕的权利。
学校是什么?
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但我们现在的学校是打仗,是牺牲自己的胃,牺牲自己的膀胱,牺牲自己生活中所有的爱好,只为了那一块敲门砖。这一块敲门砖敲过之后,就被丢弃,然后就是所有的孩子变成了砖头一样的人,这是多么可悲可叹可怜可笑的事儿。
伟大的教育家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周国平先生说,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卢梭为其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道理谁都懂,但谁愿意这样去做?很多校长说,只要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学生,我管他是马加爵还是刘海洋呢?根据现在的评价原则,这两人都是中学的骄傲,至于将来他们成长为什么样的人,那是高校的责任、社会的责任,问题不在我。
但问题真不在你吗?中学真能够撇得一干二净吗?那该死的10分钟吃饭时间,我们何必在乎?上一次厕所,无屎一身轻,不是更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许多年前的一个历史学家,对着全世界呼喊:“难道生命那么可贵,和平那么甜美,竟值得我们牺牲自由、戴着镣铐去争取吗?”
我也要问,难道分数那么可贵,大学那么甜美,竟值得我们牺牲膀胱、丧失尊严去争取吗?
王开东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