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一起读,第24天啦,打卡,继续……今天是讲述我们每个人身体里六经气血怎样状态,数量多少才算正常的——
《素问血气形志篇》
原文: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翻译如下:
人体六经中该有多少气血?都是有正常数量值的。太阳经常态是血多气少,少阳经常态是血少气多,阳明经常态是多气也多血,少阴经常态是血少气多,厥阴经常态是血多气少,太阴经常态是气多血少。这是气血在人体中天生的正常值。
在人的经脉中,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以上是足三阴经与足三阳经之间的关系。
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互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互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互为表里,以上是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之间的关系。知晓了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所患的病,治疗时必需先用刺治的方法祛除病经中的瘀血,病人的痛苦也就缓解了,然后在仔细查看、了解病人的想法和需求,正确诊断病情后再决定是用泻法泄去过盛的气血,还是用补法补充不足的气血。
想知道背部五脏的腧穴,就要先用“草尺”来度量病人两个乳头之间的长度,将长度记下后对折,再将另一根与这个长度相等的“草尺”折掉一半,留下的一半撑住第一根“草尺的”两端(形成等边三角形),拿这个等边三角形来测量病人的背。
测量时,让等边三角形的一个尖角在上面,与脊椎上的大椎穴平齐,另外两个尖角在下,在下的两个尖角所在的位置,就是肺俞了。将等边三角形向下挪一度(上尖角到底部正中的直线距离的长度),此时等边三角形在下的两个尖角所在的位置,就是心俞。将等边三角形再向下挪一度,此时等边三角形在下的左角所在位置是肝俞,右角所在位置是脾俞。再再向下一度,此时等边三角形在下的两个尖角所在的位置,就是肾俞。这就是五脏在背部的腧穴,也是所有刺治治疗的法度。
如果病人看上去身体安适但情志苦忧,病多来自于经脉,适合用艾灸、针灸来治疗;如果病人看上去身体安适情志也很欢愉,病多来自于肌肉,适合用针灸、砭石来治疗;如果病人看上去身体劳苦衰弱但情志还比较愉快,病多来自于筋骨,适合用热水、药汤来做热敷和导引(已失传);如果病人看上去身体劳顿衰弱情志也很不愉快,病多来自于咽喉,适合用甘味的药物来治疗。如果病人看上去经常惊恐不已,经络也不通畅,四肢麻木没有知觉,适合用按摩、药酒来治疗。这就是身体的五种状况与情志以及治疗方法。
刺治阳明经时可以刺出血,也可让气外泄;刺治太阳经时可以刺出血,但不要刺伤经气;刺治少阳经时可以让气外泄但不要伤到血脉;刺治太阴经时可以让气外泄但不要伤及血脉;刺治少阴经时可以让气外泄但不要伤及血脉;刺治厥阴经时可以刺出血但不要刺伤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