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上题库优惠活动预告amp泌尿系

综合笔试已经正式进入复习,为了帮助大家更方便的进行复习活动,我们将在本周四开始优惠活动,还请同学们注意「执考助手」的推送内容。

1.老年人无痛性肉眼血尿,首先应考虑

A.泌尿系肿瘤

B.泌尿系畸形

C.泌尿系感染

D.泌尿系结石

E.泌尿系结核

2.男,55岁,间歇性全程无痛肉眼血尿2个月。静脉尿路造影可见右肾盂充盈缺损。首先考虑的疾病是

A.肾盂肾炎

B.肾结石

C.肾结核

D.肾癌

E.肾盂癌

3.前列腺癌筛查最常用的方法是

A.盆腔CT

B.盆腔MRI

C.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

D.前列腺穿刺

E.静脉尿路造影

4.膀胱Ta期乳头状癌的治疗方法首选

A.膀胱全切除

B.膀胱部分切除

C.局部化疗

D.膀胱灌注化疗

E.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题目解析

第1题:老年患者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首先考虑泌尿系统肿瘤,特别是膀胱肿瘤(A)。

第2题:患者老年男性,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高度考虑肿瘤且IVU肾盂可见充盈缺损,考虑肿瘤在肾盂部可能性大(E)。

第3题:前列腺癌筛查主要依赖直肠指检、PSA、超声引导下的前列腺穿刺,其中PSA是最为简便的方法(C)。

第4题:膀胱癌Ta期尚未发生浸润,手术治疗应选择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E)术后可行膀胱灌注化疗。

知识点详解

泌尿男性生殖系统肿瘤最常见的是膀胱癌,其次是肾肿瘤

一、肾肿瘤

成人肾肿瘤绝大部分是肾癌,婴幼儿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是肾母细胞瘤。

1.肾癌

(1)病理

①肾癌的组织病理多种多样,透明细胞癌是其主要构成部分,约占肾癌85%。

②约半数肾癌同时有颗粒细胞和梭形细胞两种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的肾肿瘤恶性度大,较少见。

③肾癌局限在包膜内时恶性度较小,当肿瘤逐渐增大穿透假包膜后,可经血液和淋巴转移至肺、肝、骨、脑等;淋巴转移最先到肾蒂淋巴结。

(2)临床表现

①血尿、疼痛和肿块:

间歇无痛肉眼血尿(常见),表明肿瘤已侵入肾盏、肾盂;

疼痛常为腰部钝痛或隐痛;

血块通过输尿管时可发生肾绞痛;

肿瘤较大时在腹部或腰部易被触及;

*多数病人仅出现上述症状的一项或两项,出现上述症状中任何一项都是病变发展到较晚期的临床表现。

②副瘤综合征

常见有发热、高血压、血沉增快等;其他表现有高钙血症、高血糖、红细胞增多症、肝功能异常、消瘦、贫血、体重减轻及恶病质等。

③转移症状

病理骨折、咳嗽、咯血、神经麻痹及转移部位出现疼痛等。

(3)诊断

①血尿、疼痛和肿块

是肾癌的主要症状,出现上述任何一项症状,即应考虑肾癌的可能。

②影像学

B超:发现肾癌的敏感性高;可发现临床无症状的早期肿瘤。

X线检查:泌尿系统平片(KUB)可见肾外形增大;静脉尿路造影(IVU)可见肾盏肾盂出现不规则变形、狭窄、移位或充盈缺损;对体积较小,B超、CT不能确诊的肾癌作肾动脉造影检查,必要时注入肾上腺素。

CT:对肾癌确诊率高,能显示肿瘤大小、部位、邻近器官有无受累,是目前诊断肾癌最可靠的影像学方法。

MRI:对肾癌诊断的准确性与CT相仿。

(4)治疗

①根治性肾切除术是肾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②肿瘤已累及肾上腺时,需切除同侧肾上腺组织。

③肿瘤体积较大,术前作肾动脉栓塞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

④对位于肾上、下极直径小于3cm的肾癌,可考虑作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

⑤免疫治疗。

2.肾母细胞瘤

肾母细胞瘤又称肾胚胎瘤或Wilms瘤,是小儿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1)病理

①可发生于肾实质的任何部位,增长迅速,有纤维假膜。

②常有出血与梗死,间有囊腔形成。

③是从胚胎性肾组织发生,由间质、上皮和胚芽三种成分组成的恶性混合瘤,间质占绝大部分。

④可经淋巴转移或者血行转移,以肺转移最常见。

(2)临床表现

①腹部肿块最常见最重要的症状,肿块常位于上腹一侧季肋部,表面光滑,中等硬度,无压痛,有一定活动度。

②血尿:约1/3病人有镜下血尿,其他症状有腹痛、发热、高血压及红细胞增多症。

③晚期常有贫血、消瘦、恶心、呕吐等恶病质。

(3)诊断

上腹部光滑肿块是重要线索,B超、X线、CT、MRI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4)治疗

①是应用手术、化疗和放疗综合治疗效果最好的小儿恶性实体肿瘤。

②早期行患肾切除术,术前化疗,术后放疗;综合治疗可显著提高术后生存率。

3.肾盂肿瘤

(1)病理

多数为移行细胞乳头状肿瘤,中等分化的乳头状肿瘤最常见,常有早期淋巴转移,鳞癌和腺癌少见。

(2)临床表现

①发病年龄多数为40~70岁,男:女约2:1。

②早期可出现间歇无痛性肉眼血尿,少数为镜下血尿。

③1/3有腹部钝痛。

④晚期常有体重减轻、贫血、水肿、腹部肿物及骨痛等转移症状。

(3)诊断

①体征常不明显,尿细胞学检查可以发现癌细胞。

②静脉尿路造影可发现肾内充盈缺损;必要时可行逆行肾盂造影;B超、CT、MRI检查对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③输尿管肾镜课直接观察到肿瘤并可活检作病检。

(4)治疗

标准的手术方法是切除患肾及全长输尿管,包括输尿管开口部位的膀胱壁,孤立肾或对侧肾功能已受损,经活检细胞分化良好、无侵润的带蒂乳头状肿瘤可作局部切除。

二、膀胱肿瘤

1.病理

细胞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对预后的影响最大。

(1)组织类型:95%以上为上皮性肿瘤,其中绝大多数为移行细胞乳头状癌,鳞癌和腺癌各占2%~3%;近1/3的膀胱癌为多发性肿瘤。

(2)分化程度:尿路上皮肿瘤分为乳头状瘤、乳头状低度恶性倾向的尿路上皮肿瘤、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和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3)生长方式:分为原位癌、乳头状癌及浸润性癌;原位癌局限在粘膜内,无乳头亦无浸润基底膜现象;移行细胞癌多为乳头状,低分化者常有浸润;鳞癌和腺癌为浸润性癌;不同生长方式可单独或同时存在。

(4)浸润深度:肿瘤临床(T)和病理(P)分期的依据;根据癌浸润膀胱壁的深度(乳头状瘤除外),TNM分期标准分为:

①表浅膀胱癌

Tis→原位癌;Ta→无浸润的乳头状癌。

T1:浸润粘膜固有层;

②非表浅膀胱癌

T2(浸润肌层)→T2a浸润浅肌层(肌层内1/2),T2b浸润深肌层(肌层外1/2)。

T3(浸润膀胱周围脂肪组织)→T3a镜下发现肿瘤侵犯膀胱周围组织,T3b肉眼可见肿瘤侵犯膀胱周围组织。

T4:浸润前列腺、子宫、阴道及盆壁等邻近器官。

(5)肿瘤的扩散

①主要向膀胱壁内浸润。

②淋巴转移是最主要的转移途径,主要转移到盆腔淋巴结。

③血行转移多在晚期,主要转移至肝、肺、骨和皮肤等处。

④肿瘤细胞分化不良者容易发生浸润和转移。

2.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大多数为50~70岁;男:女约为4:1。

(2)血尿是膀胱癌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常表现为间歇性肉眼血尿,可自行减轻或停止;出血量多少与肿瘤大小、数目及恶性程度不成比例;非上皮性肿瘤血尿一般较轻。

(3)尿频、尿急、尿痛多为膀胱肿瘤的晚期表现,常因肿瘤坏死、溃疡或并发感染所致;三角区及膀胱颈部肿瘤可梗阻膀胱出口,造成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

(4)浸润癌晚期,在下腹部耻骨上区可触及肿块,坚硬,排尿后不消退;广泛浸润盆腔或转移时,出现腰骶部疼痛;阻塞输尿管可致肾积水、肾功能不全;下肢浮肿、贫血、体重↓、衰弱等症状。

(5)鳞癌和腺癌为浸润性癌,恶性度高,病程短,预后不良,鳞癌多数为结石或感染长期刺激所致。

3.诊断

中老年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应首先想到泌尿系肿瘤的可能,其中尤以膀胱肿瘤多见。

(1)尿液检查

尿细胞学检查易发现脱落的肿瘤细胞,可作为血尿的初步筛选。

(2)影像学检查:

①B超可作为病人的最初筛选。

②IVU可了解肾盂、输尿管有无肿瘤以及膀胱肿瘤对上尿路影响;

③CT和MRI多用于浸润性癌,可以发现肿瘤浸润膀胱壁深度以及局部转移肿大的淋巴结。

(3)膀胱镜检查

膀胱肿瘤位于侧壁及后壁最多,其次为三角区和顶部,必要时应作肿瘤活检送病理活检;膀胱镜+活检是确诊膀胱癌的最主要方式。

(4)膀胱双合诊

可了解肿瘤大小、浸润的范围、深度以及与盆壁的关系。

4.治疗

(1)原则

①以手术治疗为主。

②Ta、T1及局限的分化较好的T2期肿瘤,可采用保留膀胱的手术。

③较大、多发、反复发作及分化不良的T2期和T3期肿瘤以及浸润性鳞癌和腺癌,应行膀胱全切除术。

(2)表浅肿瘤(Tis、Ta、T1)的治疗

①原位癌(Tis)可行化疗药物或卡介苗(BCG)膀胱灌注治疗,同时应密切随诊;原位癌细胞分化不良,癌旁原位癌或已有浸润并出现明显膀胱刺激症状时,应及早行膀胱全切除术。

②Ta、T1期肿瘤,以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为主要治疗方法;术后可采用膀胱内药物灌注治疗。

(3)浸润肿瘤(T2、T3、T4期)的治疗

①T2期分化良好、局限的肿瘤可经尿道切除或行膀胱部分切除术。

②T3期肿瘤如分化良好、单个局限、如病人不能耐受膀胱全切者可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术。

③T4期浸润性癌常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采用姑息性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可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时间。

三、前列腺癌

1.病理

(1)前列腺癌98%为腺癌,起源于腺细胞,其他少见的有移行细胞癌、鳞癌、未分化癌等。

(2)前列腺的外周带是癌最常发生的部位,大多数为多病灶,易侵犯前列腺尖部。

(3)大多数前列腺癌的诊断主要是根据核间变作出;发生在前列腺外周带的高级别的前列腺上皮内瘤(HGPIN),可能是前列腺癌的癌前期病变。

(4)前列腺癌可经血行、淋巴扩散或直接侵及邻近器官,以血行转移至脊柱、骨盆为最常见。

(5)前列腺癌大多数为雄激素依赖型,其发生和发展与雄激素关系密切,后期可发展为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

(6)前列腺癌现多采用TNM分期系统,分为4期:T1(a、b、c)、T2(a、b、c)、T3(a、b)、T4期。

2.临床表现

前列腺癌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在体检直肠指检或检测血清PSA值升高进一步检查被发现,也可在前列腺增生手术标本中发现。

(1)可以表现为下尿路梗阻症状,如尿频、尿急、尿流缓慢、尿流中断、排尿不尽、甚至尿潴留或尿失禁。

(2)血尿少见,少数病人以转移症状就诊。

(3)前列腺癌出现远处转移时可以引起骨痛、脊髓压迫神经症状及病理性骨折。

(4)其他晚期症状有贫血、衰弱、下肢浮肿、排便困难、少尿或无尿等。

3.诊断

(1)直肠指检、经直肠B超检查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测定是临床诊断前列腺癌的基本方法。

(2)CT、MRI、X线、IVU、全身核素骨显像等。

(3)确诊依靠经直肠B超引导下前列腺系统性穿刺活检,根据所获组织有无癌作出诊断。

4.治疗

(1)前列腺手术标本中偶尔发现的局限性癌(T1a期),仅随诊。

(2)局限在前列腺包膜以内(T1b、T2期)的癌可以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也是治疗前列腺癌的最佳方法,但仅适于年龄较轻,能耐受手术的病人。

(3)T3、T4期前列腺癌以内分泌治疗为主,可行睾丸切除术,配合抗雄激素制剂间歇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4)放射性核素粒子(如I)植入治疗主要适用于T2期以内的前列腺癌,外放射治疗对前列腺癌的局部控制有效,适用于局部有扩散的前列腺癌,尤其适用于内分泌治疗无效的病人。

(5)对内分泌治疗失败的病人也可行化学治疗,但总的效果并不理想。

(6)前列腺癌是男性老年疾病,一般发展缓慢,病程较长,一般不主张对75岁以上,预测寿命低于10年的病人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四、睾丸肿瘤

1.少见,是未20~40岁青壮年男性最常见实体肿瘤,几乎均为恶性。

2.原发性睾丸肿瘤=睾丸生殖细胞肿瘤(90~95%)+非生殖细胞肿瘤,其中精原细胞瘤最多。

3.易误诊为急性附睾炎、睾丸炎、睾丸囊肿、鞘膜积液。

4.主要检测AFP、β-HCG,无需睾丸穿刺活检;B超、CT用于鉴别。

五、阴茎癌

1.绝大多数是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腺癌少见;凯腊增殖性红斑是原位癌变;阴茎癌分为乳头型和结节型两种;

2.阴茎癌主要通过淋巴转移,可转移至腹股沟、股部及髂淋巴结等处。

点击最下面的阅读原文,下载执考复习利器「掌上题库」App,随时随地刷题涨分。

执考助手

「每天看







































白颠疯
北京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zzsfjd.com/jbtx/5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