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友病B合并膀胱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处理一例

患者,男,55岁。因间断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11年加重10个月于年7月15日入院。患者11年前曾确诊为血友病B。经输液并补充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后血尿消失。10个月前大量饮酒后再次出现血尿,补充PCC后无效。盆腔CT检查示膀胱前壁局部壁增厚,并可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突向腔内。以膀胱肿瘤收入院。查体:贫血貌,腹胀,双下肢轻度水肿。血常规:红细胞0.62x10/L,血红蛋白17g/L,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45.0S,凝血酶时间(TT)25.2S;凝血因子Ⅸ(FIX)活性9.8%(正常参考值78%~%)。盆腔强化CT检查示膀胱前壁局部增厚,并可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突向腔内,呈明显持续强化。膀胱镜检查于膀胱右侧壁偏顶部可见约3cmX3cm大小的菜花状肿物,蒂宽,有出血;右壁偏颈部可见约2cmx2cm大小菜花状肿物,有蒂。临床诊断为膀胱肿瘤。予快速滴注PCC3OOOIU,8h后急查FIX活性为56%。术前30rain再次输入PCCIU。备悬浮红细胞4U,血浆ml,PPSBIU。全麻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中未见明显渗血。术后急查血常规、凝血全项和FIX活性,输PPSBIU,12h后再输PCCIU。每天检测血常规、凝血全项及FIX,调整输入PCC量,术后3d维持FⅨ活性5O%~60%。病理报告:浸润性尿路上皮癌,高级别,侵及固有层。讨论血友病为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根据缺乏的凝血因子不同可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l临床特征为自发性或外伤后出血不止,给外科手术带来极大的风险,术前必须明确诊断。凝血功能及FIX活性检测对血友病B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血友病患者合并膀胱肿瘤时,术前输血仅可以改善严重的贫血症状,并不能减少失血量和阻止出血,血红蛋白升高也是暂时的,适当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对于凝血因子补充有一定效果。最有效的止血与提高血红蛋白的治疗是在补充足量PPSB的前提下尽早手术。术前、术中和术后给予足够的FIX制品,动态检测患者血浆中的FⅨ活性,必要时检测FIX抗体,及时调整FIX含量,确保患者安全度过手术期。一般采用PCC替代治疗。替代治疗的效果判定主要依据APTT与FIX活性监测结果。为防止术中和术后出血,一般主张围术期APTT控制在50s内,FIX活性60%~80%,术日FIX活性达%。另外,发热和感染可以加快FIX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应适当增加输注量,可以8h输注1次。因此,血友病B不是外科手术的绝对禁忌证,决定患者手术成功的关键是通过输注FIX替代制剂,使患者血FIX活性维持在止血水平,并随时动态检测。然而血友病患者由于误诊而手术,导致严重出血并发症的情况也不少见。外科医生术前应询问患者有无相关病史及明显出血倾向,这是术前筛查潜在出血性疾病的最有效方法。

HB总部

欢迎打赏转发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zzsfjd.com/jbwh/1531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