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膀胱与胞的实质探讨

治疗白癜风与爱同行 https://m.39.net/disease/a_9242569.html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关于“胞”与膀胱之间关系的新认识:“胞”并非指代膀胱,二者在位置和功能上有所不同。但是,“胞”作为贮存尿液的器官,与现代医学解剖学中的膀胱在功能上是相似的。虽然这种观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医基础理论的某些关键问题具有一定的帮助,但并未真正搞清楚膀胱与“胞”的关系,也未明确它们的物质实体。根据中医文献中的论述,现代医学的膀胱应该是“胞”,而中医所说的“膀胱”则与哪个器官或组织相对应呢?

笔者已经指出:三焦的物质实体——腹膜,承担着饮食物的腐熟、消化吸收以及精气输布、代谢产物的排泄等诸多与水谷精微运化和水液代谢有关的功能。其中的下焦——肠系膜,主要的功能是“泌别清浊”,即将从下焦其始处的“阑门”分出的“水液”渗入膀胱。“水液”包括“水”和“津液”两部分,下焦(肠系膜)在“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的过程中,通过气化作用将其转化为溺、气、汗、泣、唾并“和合而为膏,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

膀胱与腹膜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膀胱的大小、形状、位置和壁厚度会随着充盈程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当膀胱为空虚时,它完全位于盆腔内,只有一面被腹膜覆盖,因此属于腹膜外器官;而当膀胱充盈时,腹膜也会随之上移至耻骨联合上方,使大部分膀胱被腹膜覆盖,此时膀胱则成为腹膜间器官。

明乎上述两点,则中医的膀胱到底是指现代解剖学哪一个物质实体,则迎刃而解了。

行文至此,繁琐的论证已属多余。既然传统中医认为水液是循肠系膜(下焦)“渗入”膀胱的,且在“渗而俱下”的过程中,能将其中所含的精微物质再加以转化和利用,那么,中医的膀胱无疑指的就是覆盖于现代解剖学膀胱上的腹膜。

因为不如此,则难以解释位于现代解剖学膀胱(中医谓之胞)之外且与之紧密相连的中医膀胱,古人是如何将其确立为腑的,且言之凿凿地认为“胞居膀胱之中”,难以理解为何会产生膀胱藏津液、胞贮尿液这样的迥异于西医学的认识。

至于有人也“从尿液的产生与排泄”而诠释之,得出了中医的膀胱“至少可以涉及西医学的肾脏、肾盂、输尿管、膀胱(胞)、尿道等部位”的结论,无须说解,一望便知其大谬不然。

除不能解释上述两点外,更重要的是:在西医传入之前,中医对肾盂、输尿管从来都没有发现和认识,难道古人是空造出膀胱一腑的?果如此,那无异于说中医是玄学。其致误的原因,无疑是“以西解中”不良学风作祟的缘故。

对于中医理论的正确认识,需要我们以中医的视角去理解和解释。因此,对于中医中涉及到的“胞”和膀胱的关系,需要从中医的基本理论出发,寻找解决之道。中医认为,腹膜是贯穿上下焦的重要器官,不仅负责消化物质的吸收和排泄,还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因此,中医中所说的“膀胱”,应该是指腹膜在肚脐以下的部分,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下焦。中医中的下焦,主要负责“渗别清浊”,将水液渗入膀胱。这个过程中,下焦通过气化作用,将水液转化为溺、气、汗、泣、唾等物质,从而起到了补益脑髓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医的膀胱,实际上是指腹膜在肚脐以下的部分。这个膀胱与现代医学解剖学中的膀胱在功能上是相似的,但是在物质实体上则有所不同。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关键,需要我们以中医的视角去理解和解释。只有深入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才能更好地应用中医,维护人们的健康。

#秋日生活创作季#


转载请注明:http://www.zzsfjd.com/jbwh/1555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