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下列穴位中适宜治疗痰热惊风的处方是(单选)
A、大椎、太冲、百会、风池
B、太冲、丰隆、水沟、十宣
C、神门、涌泉、印堂、中冲
D、合谷、丰隆、大椎、风府
E、印堂、神门、前顶、十二井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惊风的治疗。
惊风以熄风止痉,清热开窍,以督脉、手足厥阴经穴为主。主穴可选取水沟、内关、合谷、太冲、阳陵泉,若伴有痰热可加风池、丰隆穴。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要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太冲为熄风止痉首选穴,因此适宜治疗痰热惊风的穴位可选太冲、丰隆、水沟、十宣。
02、发热汗出,微恶寒,咳嗽痰稠,咽痛,口渴,鼻燥,脉浮数,舌苔薄黄,治疗配穴处方当用(单选)
A、大椎、曲池、合谷、十宣
B、大椎、曲池、合谷、外关、鱼际
C、合谷、列缺、风门、风池、足三里
D、合谷、列缺、肺俞、太阳
E、风池、风府、丰隆、迎香、尺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高热的治疗,高热治疗当以清泻热邪,以督脉、手阳明经穴及井穴为主,主穴可选取大椎、曲池、合谷,伴有肺卫热盛可加鱼际、外关、尺泽。患者发热汗出,口渴,鼻燥,舌苔薄黄便是肺卫热盛的征象,故可选取上述穴位清泻热邪。
03、一患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两手松撒,二便失禁,四肢逆冷,鼻鼾息微,脉细弱。治疗首选配方是(单选)
A、水沟、十二井穴、太冲、丰隆
B、水沟、行间、神阙(灸)、气海
C、关元(灸)、神阙(灸)
D、百会(灸)、膻中(灸)、大椎(灸)、水沟
E、水沟、十二井穴、复溜、内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虚脱的治疗。对于虚脱的治疗当以回阳固脱,苏厥救逆为主,以督脉、任脉及手厥阴经穴为主,任脉神阙、关元均位于脐部,重灸可大补元气,敛阴固脱。
04、关元、神阙同用,主要目的是(单选)
A、理下焦
B、调肝肾
C、益肾元
D、回阳固脱
E、暖胞宫
答案:D。
解析:神阙、关元均位于脐部,重灸可大补元气,敛阴固脱。
05、治疗昏迷的常用穴位是(单选)
A、腰阳关
B、素髎
C、筋缩
D、水沟
E、百会
答案:D。
解析:水沟属督脉穴,督脉入脑上巅,取之有开窍醒神之功。内关调心气,苏心神。涌泉可激发肾经之气,最能醒神开窍,多用于昏厥之重证。
针灸学
第五章针灸治疗各论(十一)
(全国卷历年出题数:4道)
急症
考点一:晕厥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基本治疗:
[治法]苏厥醒神。以督脉及手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涌泉、内关
[配穴]虚证者,加气海、关元、百会;实证者,加合谷、太冲。
[操作]足三里用补法;水沟、中冲用泻法;涌泉用平补平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气海、关元、百会用灸法。
[方义分析]水沟属督脉穴,督脉入脑上巅,取之有开窍醒神之功。内关调心气,苏心神。涌泉可激发肾经之气,最能醒神开窍,多用于昏厥之重证。
考点点拨
趣味记忆:晕厥永住深水内。注释:涌泉、水沟、内关。
考点二:虚脱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基本治疗:
[治法]回阳固脱,苏厥救逆。以督脉、任脉及手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素髎、百会、神阙、关元、内关
[配穴]神志昏迷者,加中冲、涌泉;亡阳加气海、足三里;亡阴加太溪、涌泉。
[操作]素髎用泻法;内关用补法;关元、神阙、百会用灸法。配穴中冲、涌泉用点刺法。
[方义分析]素髎、百会属督脉穴,有升阳救逆,开窍醒神之功,急刺可使血压回升。内关属心包经穴,可调补心气,助气血之运行以养神窍。任脉穴神阙、关元均位于脐部,重灸可大补元气,敛阴固脱。
考点点拨
趣味记忆:虚脱素会阙关内,百会神阙灸之急。注释:素髎、百会、神阙、关元、内关。
考点三:高热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基本治疗:
[治法]清泻热邪。以督脉、手阳明经穴及井穴为主。
[主穴]大椎、曲池、合谷、十二井或十宣
[配穴]肺卫热盛加鱼际、外关、尺泽;气分热盛加支沟、内庭;热入营血加内关、血海;抽搐加太冲、阳陵泉;神昏加水沟、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大椎刺络拔罐放血,十宣、井穴点刺出血。
[方义分析]大椎属督脉,为诸阳之会,总督一身之阳。十二井、十宣穴皆在四肢末端,为阴阳经交接之处,三棱针点刺,具有明显的退热作用。合谷、曲池清泻肺热。
考点点拔
高热的主穴都为泄热之常用效穴,注意掌握其操作方法。趣味记忆:高热十大宣合曲,注释:十二井、大椎、十宣、合谷、曲池。
考点四:抽搐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基本治疗:
[治法]息风止痉,清热开窍。以督脉、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内关、合谷、太冲、阳陵泉
[配穴]发热加大椎、曲池;神昏加十宣、涌泉;痰热化风加风池、丰隆;血虚加血海、足三里。
[操作]毫针泻法。
[方义分析]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要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心主血脉,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穴,可调理心气,活血通络,助水沟醒脑开窍。合谷、太冲相配,称为开四关,为息风止痉之首选穴。
考点点拨
主穴都用到水沟、内关两穴的病证有:中风、痫证发作期、晕厥。
考点五:心绞痛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基本治疗:
[治法]通阳行气,活血止痛。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阴郄、膻中、郄门
[配穴]气滞血瘀配太冲、血海;寒邪凝滯配神阙、至阳;痰浊阻络配丰隆、中脘;阳气虚衰心俞、至阳。
[操作]膻中向下平刺,以有麻胀感为度。寒邪凝滞、阳气虚衰宜用灸法。
[方义分析]内关为手厥阴经之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故胸痹心痛不论寒热虚实皆可用之;膻中为心包之募穴,又为气会,可疏调气机,化瘀止痛;郄门、阴郄分别为手厥阴经和手少阴经郄穴,善治心系急症。
考点点拨
此考点主穴的记忆:局部取穴膻中,远端取穴内关、阴郄。
考点六:胆绞痛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基本治疗:
[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胆的俞募穴、下合穴为主。
[主穴]胆囊穴、阳陵泉、胆俞、日月
[配穴]肝胆湿热配行间、阴陵泉;肝胆气滞配太冲、丘墟;蛔虫妄动配迎香透四白。发热寒战配大椎、曲池;恶心呕吐配内关、足三里;黄疸配至阳。
[操作]常规针刺,久留针,间歇行针以保持较强的针感,或用电针。
[方义分析]经外奇穴胆囊穴为治疗胆腑疾病的经验效穴;阳陵泉为胆之下合穴,可调理胆腑气机;胆俞、日月同用、俞募相配,利胆止痛。
考点点拨
此考点主穴的记忆:胆囊穴加肝胆之俞、募穴,胆经合穴。
考点七:胆道蛔虫症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基本治疗:
[治法]利胆祛虫。
[主穴]胆囊穴、阳陵泉、迎香、四白、鸠尾、日月
[配穴]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
[操作]毫针泻法。迎香透四白,鸠尾透日月。每次留针1-2小时。
考点点拨
注意与胆绞痛对比记忆。两病证都用到的穴位为胆囊穴、阳陵泉、日月。趣味记忆:胆道蛔虫症突发,迎香鸠尾日月泉;呕吐内关足三里,四白胆囊具完全。注释:四白、胆囊穴、阳陵泉、迎香、鸠尾、日月;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
考点八:肾绞痛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基本治疗: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止痛。以相应俞募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肾俞、京门、膀胱俞、中极、三阴交
[配穴]下焦湿热配阴陵泉、委阳;肾气虚弱配水分、关元。恶心呕吐配内关、足三里;尿中砂石配次髎、水道;尿血配地机、血海。
[操作]毫针泻法。
[方义分析]肾俞与京门、膀胱俞与中极分别是肾与膀胱的俞募穴,为俞募配穴法,可清利下焦湿热,助膀胱气化,通调肾与膀胱气机,行气止痛;三阴交穴通脾、肝、肾三经,可疏肝行气,健脾化湿,益肾利尿,化瘀通滞。
考点点拨
此考点主穴的记忆:局部取穴肾俞、膀胱俞、中极,远端取穴京门、三阴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