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时间规律防治鱼鳞病的思路

鱼鳞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角化障碍性疾病,通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伴少量细碎鳞屑,严重者可出现褐色菱形或多角形鳞屑,状如鱼鳞,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寻常型鱼鳞病是鱼鳞病最常见类型,在我国发病率达2.29%,部分患者可终身发病,其导致的容貌缺陷及瘙痒等症状会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挫败、愤怒、自卑等情绪。目前西医以温和、保湿、轻度剥脱为治疗原则,外用药可控制症状,但停药易复发,治疗效果多不理想。本病有明显的季节相关性,冬重夏轻,中医从血论治,以内服中药、中成药及中药外洗等方法可控制病情,但缺乏季节相关治疗调护方案。本文从鱼鳞病季节性规律着手,根据中医学天人相应、四时调护等理论,探讨病因病机与临床特点,为本病的防治提供相关思路。

1.鱼鳞病的季节性规律

鱼鳞病相当于中医学“蛇皮癣”,亦称“蛇皮”“蛇身”“蛇体”“胎垢”等,病因大致为风、火、毒。本病可因外感风邪、客于肌腠,使气血痞涩,肌失濡养所致。《诸病源候论·蛇身候》言:“蛇身者,谓人皮肤上如蛇皮而有鳞甲,世谓之蛇身也。此由血气痞涩,不通润于皮肤故也……蛇皮者,由风邪客于腠理也。人腠理受于风则闭密,使血气涩浊,不能荣润,皮肤斑剥。其状如蛇鳞,世呼蛇体也。亦谓之蛇皮也。”《串雅内外编》载:“皮肤如蛇皮、鳞甲之状。由气血痞涩,亦曰胎垢。”若素有郁热,又外感风邪,热久伤津耗血,肌失濡养也可引发本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火邪内郁,表虚之人,感受风邪,袭入皮肤……亦能消耗血液,肤如蛇皮。”若外感毒邪,遂伤肺气,肺气有伤无法疏布津液,肌失濡养亦可导致发病。前人多从血瘀、血燥等方面论治本病,但对本病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并无相关解释。从血分论治本病并不充分,可从脏腑角度论治,根据本病其好发部位与经络皮部的对应关系,联系四时,对鱼鳞病进行季节防治。此外,主要表现为皮肤粗糙、脱屑的皮肤疾病可从玄府论治,且玄府亦有确切的季节规律。

1.1 基于血分 

1.1.1精亏血燥:以皮肤干燥、鳞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如面游风、鹅掌风等,多由血燥血不能荣养肌肤引起,可以从血燥角度解释鱼鳞病的临床表现。鱼鳞病多幼时发病,因先天禀赋不足,精血亏虚,血虚生燥;或素有郁热,外感风邪,久热伤津耗血,难以荣养肌肤,故为病。刘完素对补充《素问》的“病机十九条”言:“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而手阳明燥金乃肺与大肠之气,秋季五行属金,燥为秋所主,秋冬时外燥加剧,内外燥合,伤津耗液,不利于肌肤的荣养,导致病情加重;而春夏之时,燥气不著,肌肤濡养可得到改善,所以病情相对减轻。

1.1.2瘀血阻络:《金匮要略》有“肌肤甲错、肌若鱼鳞”的描述,而且多认为此症状由“内有干血”形成。胡希恕认为,“干血”指积久的瘀血,肌肤甲错为干血之候。《诸病源候论》《串雅内外编》等提出的“气血痞涩”“血气涩浊”也说明本病由气血运行不畅、脉络阻滞引起。血瘀时气机升降失常,津液疏布失常,难以荣养肌腠,故为病。冬主气为寒,寒主收引,正如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对“寒多则涘泣”的解释为“冬月寒甚,则经脉涘泣,涘泣不通”,冬季寒冷导致气血运行更加不利,从而加重血瘀,导致本病冬季加重;而夏季主火,有助于血的运行,血瘀状况改善,所以本病病情在夏季时缓解。

1.2 基于脏腑 

1.2.1心:从血分的论述可知本病与“血”相关,而与“血”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非心莫属,《内经》提出“心主血脉”者,当属《素问·痿论篇》云:“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六节藏象论篇》又云:“心者……其充在血脉”,均说明心与血脉之间的对应关系。当心主血脉功能失常时,会出现血虚或血涩滞不畅从而无法更好地濡养肌腠,均可导致本病加重。夏季应火属心,夏季时心的生理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血行相对充足且流利,可以更好地濡养肌腠,所以病情缓解;反之,冬季为寒时水盛,水克火,所以冬季时心的生理功能受到一定抑制,导致血行不畅,不利于濡养肌表,从而病情加重。

1.2.2肺:《素问·痿论篇》载:“肺主身之皮毛。”因肺与皮毛相应,本病病及肌表,故与肺脏必然相关。《医碥》云:“皮肤索泽枯索而不润泽也,由精血枯涸,清燥润肺可也。”说明皮肤干燥粗糙的症状可从肺入手诊治。陈士铎《辨证录》亦云:“身体干枯,皮肤燥裂,宛如蛇皮之斑,此蛇祟也……肺属气,肺气尽为蛇妖所吸,则肺气不能生津,津枯则肺无所养。皮毛者,肺之所主也,内既不能养肺,肺将何津以养皮毛乎。”说明皮肤如蛇皮样改变的症状可由肺气不足引起,肺气不足而无所生津,更无法将津液濡养于皮毛。冬季寒盛,寒性收引,冬主封藏,导致肺所主皮毛闭塞,即滋养肌肤的通路受阻,故本病于冬季加重;而夏时热,通路疏通,津液濡养肌肤的功能得到改善,所以病情可相对缓解。

1.3 基于经络 

本病主要发生于四肢的伸侧及背部,尤以胫前最为明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记载:“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张景岳《类经》中对“清阳实四肢”解释为“四肢为诸阳之本,故清阳实之。”《灵枢经·经脉》记载了手足各条阳经的循行:“大肠手阳明之脉……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胃足阳明之脉……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小肠手太阳之脉……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根据阳经走行“上肢外侧的是手三阳经,下肢外侧的是足三阳经”,“皮毛肤肉,在外为阳;筋骨脏腑,在内为阴”,可知鱼鳞病好发部位与阳经在四肢的走行位置对应,即阳经皮部在四肢的分布处,如皮损最易好发的胫前部位正是足阳明胃经循行处。另外,《内经知要》对“清阳实四肢”的解释“阳位乎外,阴位乎内,腠理四肢皆在外者,故清阳居之”,说明四肢伸侧面即为相对的“阳位”,而另一好发部位背部是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的走行之处,同理背部之皮毛肤肉亦为“阳位”。本病可由风邪客于腠理引发,风邪又易袭阳位,即为四肢伸侧及背部好发本病的原因。

《黄帝内经太素》曰:“冬之三月,主肾脏,足少阴用事,阳虚阴盈。”冬时为足少阴肾所主,整体表现为阴强阳弱,位于四肢伸侧及背部走行的阳经在冬季相对偏虚,所发挥的生理功能也就偏弱。《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言:“北风生于冬……冬气者病在四肢。”当阴盛阳虚之冬时,冬所主之寒气更易侵袭和影响气薄的四肢,即寒邪更易影响阳经所对应的皮部,在阳经功能本就偏弱的时节,更阻碍了阳经功能的发挥,从而气血运行不利,对应的皮部所依赖的气血之源不足,失于濡养,所以本病于冬季加重;而夏季为手太阳小肠所主,阴虚阳盈,夏之主气为火,阳经功能得到发挥,所对应皮部之气血供应充足,皮部得以濡养,而邪气亦不易侵犯,所以病情会减轻。

1.4 基于玄府 

《素问·水热穴论篇》言:“所谓玄府者,汗空”;《针灸甲乙经》将“汗空”记载为“汗孔”,《黄帝内经太素》对此注释为“汗之空名玄府者,谓腠理也”,由以上论述可知玄府即指代卫气所主之腠理、汗孔。冬主寒,寒主收引,如《素问·举痛论篇》所云:“寒束其外,则腠理闭密。”黄元御《素问悬解》中记述更为细致,曰:“因寒气在表,上焦不得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玄府,汗孔),卫气不得泄越。”在冬季,因寒主收引导致腠理闭塞,进而汗液无法濡润肌表,无汗而燥,所以冬季病情会加重;而夏季热,则玄府开泄腠理疏通,汗液易于濡润肌表,所以病情缓解。

刘完素提出,“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认为玄府是气升降出入的道路及门户,影响着气液、血脉、荣卫、精神的运行。单媛莉等通过对玄府理论的深入探讨认为,玄府是具有流通气液、渗灌气血和运转神机的至微至小的微观结构,是气、血、津、神运行的道路。黄南等提出,当从玄府论治本病,重在疏通玄府。玄府郁闭,气失通利,无以将津液疏布至肌腠,从而润养失职;而玄府亦为血行之路,闭则血行不利,血行不畅则无以濡养肌表。当冬季时,寒气主时,玄府郁闭,气血津液均运行疏布不利,所以病情加重;而夏季主火阳盛,易开玄府之门,气血津液得以疏布运行,使得肌肤得养,故病情相对减轻。

2鱼鳞病的季节性治疗与调护

2.1 从脏腑论治与调护 

2.1.1从心论治:

夏季与心相应,此时阴虚阳盛。结合从心论治及从皮部论治而言,夏季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阳经功能亦盛,本病可减轻,反之在冬季二者功能偏弱,导致病情加重,所以当“阳虚”病机导致本病发生的情形时,须在治疗时注意温阳通经。张秋才在治疗本病常规的养气活血祛风法的基础上配合温阳通督法,收效甚速。

同时本病的预防与调护也须顺应夏时来养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记载:“夏三月……逆之则伤心……冬至重病”,若不顺应夏之天时所对应的养生之道,冬季到来时则会得重病;又载:“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张景岳对此解释为“故逆夏气,则太阳之令不长,而心虚内洞,诸阳之病生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如此诸阳可以得养,从脏腑角度看,心的生理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血脉对肌肤的濡养功能增强;从经络角度看,阳经的功能得以增强,所对应的皮部得以濡养,所以顺应夏时的生存方式会对本病调护有一定的帮助。

2.1.2从肺论治:

从肺论治的方法在陈士铎《辨证录》中已有论述,肺气得养才能使津液疏布至皮毛,在用逐蛇汤解毒后,用四君子汤加二冬、百合、沙参以达健脾补肺、滋阴润燥之效。当考虑本病患者由肺气失养,进而失于濡养肌肤所致时,可参此法。另外在调护方面,孙思邈曾言:“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说明欲养肺气时,可在夏季时少进食苦味食物,多进食辛味食物,因夏季为火主之时,而苦味属火,多进食苦味易助火克金,从而不益于养肺气;辛味属金,适当多进食辛味食物则会防止火乘金,从而利于肺气得养。多食辛味指常人在夏季的调护,而根据本病情况应再做细分。因为鱼鳞病患者除可能存在肺气失养的问题外,还可能有肺中津液不足的问题,此时便不适合过食辛味,恐食辛味会伤津。在做季节相关的调护指导时,还应仔细辨别,当肺中津液充足,因肌腠皮毛输布不利造成本病时,可于夏季多进食辛味食物以使津液输布畅通,从而从总的程度上减轻本病,当冬季来临时本病也会得到改善。而因肺中津液亏虚且肺气不足造成本病时,则需在滋肺阴润燥的基础上适当加用辛味食物,如常进食百合、山药等食物,同时配合进食葱、姜、蜀椒等常见的辛味食物来防治本病,进而达到缓解病情的效果。

2.2 从经络论治与调护 

中医学主张“冬病夏治”,夏季正是改善本病的良机,夏季阳经功能强,津液更易布于表,病情更易于改善。鱼鳞病主要临床表现是皮肤干燥、粗糙有鳞屑,本病最迁延难愈的部位一般在胫前,正是足阳明经走行的部位,对此可以使用外治法进行调护。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加厚局部衣物等方法可锻炼局部汗腺功能,借助此法,在夏季适当增厚病变局部衣物以达到使局部肌肤润泽的效果。另外本病患者需注意防寒,防止因感受风寒造成腠理闭塞而加重病情。

银屑病和鱼鳞病均表现有干燥、粗糙、鳞屑等症状,并且银屑病也具有冬重夏轻的季节性规律,在银屑病的治疗中有研究者加用开腠理的药物,使津液得以濡润肌肤从而减轻症状;也有研究者通过微汗低强度运动方法干预银屑病患者,如张芳等采用广汗法纯中医疗法治疗银屑病,进行微汗低强度运动干预,观察结果提示长期坚持正确的运动方式,促进人体恢复正常出汗、达到运动或活动后广汗法的正汗要求,能发挥辅助治疗银屑病、促进人体健康的作用,以上方法也为鱼鳞病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2.3 从玄府论治与调护 

从玄府论治与从肺论治有相通之处,《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云:“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辛味药可开腠理,打开通路,有助于津液疏布。黄南等从玄府论治本病,认为使用辛散方药为治疗本病的关键,须用麻黄这类辛味药以宣肺气、开玄府,使气、血、津等物质得以通过玄府疏布至肌表,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所以在治疗本病时,可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适当应用麻黄类辛味药以开玄府使肌肤得润,同时根据季节变化而调整辛味药物的比例用量,即冬季较夏季应适当加量以达到更好的疗效。调护方面与从肺论治、从经络论治暗合,多借助汗法达到调护的目的。

2.4 季节相关的治疗及调护的基本原则 

2.4.1治疗方法:在滋阴润燥等辨证基础上适当加用辛温类药物,有助于心肺及阳经功能的发挥,从而开玄府肌腠、致津液以缓解病情,但夏季与冬季的季节治疗方面应有所区别,夏季为心所主之时,阳经功能得到发挥,腠理亦开,所以夏季治疗本病时,以基础辨证为主,少用通阳、开腠理的药物;而在冬季治疗时可在基础辨证治疗的同时应用更多的温阳、开腠理等的药物,可收获更好的疗效。

2.4.2调护方法:劝导患者在生活上尽量顺应夏时,夏季时少进食苦味食物,适当多进食辛味食物;冬气闭藏,理应顺冬时而生,基于以上分析,本病患者在冬季饮食中可适量进食辛温类食物,以达温阳及开肌腠等目的,有利于病情的缓解;同时,指导患者进行适量且适宜的运动,达到正汗的目的促进症状缓解。

季节变化是引起鱼鳞病病情变化的重要因素,季节的变化和更替会对人体血分、脏腑、经络、玄府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形成了冬重夏轻的季节性规律。笔者基于中医理论通过对本病季节相关规律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论治及调护方法,为临证中制定具针对性的季节相关的治疗及调护方案提供思路。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zzsfjd.com/xgyy/1555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