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成膀胱癌属尿路上皮癌,复旦交大科研团队

        

复旦大学近日传来喜讯:该校人类表型组研究院丁琛团队、医院侯英勇团队、医院郭剑明团队、医院叶定伟团队和上海医院赵健元团队联合对例中国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进行蛋白组,基因组,转录组和磷酸化组测序分析,同时结合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既往病史,生存情况进行整合分析。相关研究成果以“膀胱尿路上皮癌蛋白基因组学特征”为题,于6月4日在线发表于最新一期《journalofhematology&oncology》杂志。

数据显示:年,全球膀胱癌新发,例,死亡,例。膀胱癌最常见的组织类型是尿路上皮癌,约占90%,按照浸润特征又可以分为肌肉浸润膀胱癌(75%)和非肌肉浸润膀胱癌(25%)。非肌肉浸润膀胱癌的特点是容易复发,并且会进展浸润。肌肉浸润膀胱癌的特点是五年生存率低和容易转移。

目前膀胱癌治疗主要包括膀胱电切术、放化疗、靶向和免疫治疗。pd-1和pd-l1也已被批准应用于膀胱癌的治疗,但是对于膀胱尿路上皮癌可靶向的突变基因比较有限。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分型主要集中在mrna的层面上,还缺少对膀胱尿路上皮癌蛋白层面上的分型分析。相关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多组学研究相对欠缺。

多团队开展的研究,通过大队列样本描绘了中国人群的膀胱尿路上皮癌多组学图谱。基因组鉴定到膀胱癌中常见的突变,如tp53、kmt2d、pik3ca和fgfr3等。肿瘤和形态学正常的尿路上皮对比的多组学分析发现:肿瘤组织高表达细胞周期和细胞粘附通路,形态学正常的尿路上皮中高表达的通路有上皮细胞分化和跨膜转运。

团队蛋白分型显示鉴定到u-i、u-ii和u-iii三个亚型,u-iii生存最差,代表性的通路有pi3k-akt通路、血小板激活和细胞外基质。u-i生存最好,代表性的通路有花生四烯酸代谢、丙酸代谢等。团队还将蛋白分型与以往的mrna分型比较显示具有很多高的一致性。ksea分析得到了蛋白三型各自的激酶特征。

这一成果描绘了中国人群的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蛋白基因组表达谱,发现了肿瘤特异性通路和激酶。利用蛋白组数据进行分子分型,并发现了每个分子分型特异性的激酶。专家表示,研究对非肌肉浸润膀胱癌和肌肉浸润膀胱癌的整合分析,发现了5p驱动非肌肉浸润膀胱癌浸润的潜在机制。另外,研究还描绘了膀胱尿路上皮癌免疫分型特征。此研究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和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

本研究受到上海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一期)”、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与支持。

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徐宁、姚珍梅、复旦大学医院尚果果、王海星、复旦大学医院叶定伟、张海梁、瞿元元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丁琛教授、复旦大学医院侯英勇教授、郭剑明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复旦大学医院叶定伟教授、张海梁教授、复旦大学医院侯君教授和上海医院赵健元教授参与了本研究的指导工作。

            

本文作者:顾泳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笪曦

      


转载请注明:http://www.zzsfjd.com/zlff/1542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