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使用较为广泛的是留置尿管和间歇性导尿。留置尿管会使患者产生精神负担,对其日常生活也有一定的影响。相较而言间歇性导尿则具有显著优势,目前公认间歇性导尿是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比较好的方法。
现对我院自年3月一年1月我院接收诊治52例脊髓损伤而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自年3月—年1月接收诊洽52例脊髓损伤而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男36例,女16例,年龄17—53岁,平均27.4岁,病程6—40d不等,平均11.2d。随机分为两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留置尿管管理,观察组行间歇性导尿术。
1.2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治疗中给予规律饮水。饮水总量控制在mL左右每天。康复期间不宜饮用利尿饮品,如茶、咖啡、汽水、含酒精饮品等。
①留置尿管管理:传统方法在脊髓休克期时是任其开放以使膀胱保持空虚状态,因为此时膀胱是无反射、无收缩的。但同时括约肌张力仍然存在,因此除非是出现严重的过度充盈现象,否则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发生尿失禁的,主要表现为尿潴留,为避免逼尿肌在无张力的状态下过于牵伸和疲劳,所以选择在此期给予留置尿管。在每1周或者2周后夹住尿管,之后每4h左右开放一次,以保持膀胱容量,防止发生挛缩现象。且每隔1—2周时间更换尿管,每日用1:喃西林液冲洗膀胱1-2次。
留置尿管
②间歇导尿术:方法是采用常规的导尿技术进行间歇性导尿,期间应控制患者每天摄入液体的总量。尽量保持在—mL,养成规律喝水的习惯,夜间尽量不要饮水;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导尿的时间和次数,注意当残余尿量低于mL时可适当延长导尿的时间间隔;导尿时应充分润滑尿管,操作动作尽量轻柔以免使患者忍受额外的痛苦,鼓励患者自主排尿。
间歇导尿
1.3疗效评定两组患者均给予康复护理1个月时间,行B型超声检测膀胱残余尿量,以少于mL为标准,每周进行1次尿常规和尿细菌培养,治疗前后尿沉渣定量检查WBC10μL为阳性,清洁尿细菌培养尿中的菌落数—5CFU/mL为阳性。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两组疗效对比,观察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沉淀定量检查报细胞阳性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尿培养阳性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3.讨论临床上神经系统疾病一直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只重视抢救生命,却忽视了功能的恢复问题,加之以往对神经源性膀胱的认识不足,往往使许多病人错失了最佳的功能康复时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约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开始使用导管排空膀胱,年间歇性导尿术出现,并应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直至目前为止也被公认为是最为科学的尿路管理方法之一。
相较于留置尿管给患者生活带来的不便以及心理影响,间歇导尿则使患者得以摆脱导尿管,并可以使膀胱和尿道括约肌周期性扩张、收缩以达到排空尿液的效果,从而使膀胱和尿道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逐渐达到膀胱功能平衡和括约肌残存功能及控制能力的恢复。实施间歇性导尿术可以避免细菌通过导尿管进入尿道的概率,大大降低患者在泌尿系统的感染,使患者避免承受额外的痛苦。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残余尿量显著减少(t=58.,P0.01);观察组治疗后沉淀定量检查报细胞阳性例数显著减少(x2=30.,P0.01);观察组治疗后尿培养阳性例数显著减少(x2=37.,P0.01)。总之,间歇性导尿术对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治疗和康复起着重要作用,能够缩短患者疗程,加速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来源:《中国卫生产业》
作者:张鸥宋涛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