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教你巧祛湿气,简单实用,一学就会

人不胖,肚子却很大、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头发老是油油的,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口腔症状比较明显,舌苔白厚。肠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雀斑加重等等,这些都是体内湿气过重的最典型表现。

方法一:敲打膝窝,祛湿毒

在膝窝的中点有一个主要穴道叫委中穴,走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祛湿的通道,而委中穴是这条通道上的“排污口”。

假如排污口被堵了,湿毒、废气排不出去,就会在人体内淤化成热毒,热毒在体内待久了,就成瘤了。

用力敲打5-10分钟,直到瘀斑、痧点等病理反应物显出。1-2周敲打一次,身体就会经过自我排毒的方法来消除这些毒素和废物。

方法二、喝祛湿茶

既然湿气是丹道医名词,对应的就有中药方可解,用蒲公英根1g、薏苡仁1g、赤小豆0.7g、马齿苋0.5g、芡实0.2g、绿茶0.2g、淡竹叶0.2g、槐花0.2g制成蒲公英马齿苋茶饮用即可很好地去健脾除湿气。

这个方子主料是蒲公英、马齿苋、薏苡仁、芡实、赤小豆。

蒲公英用来治湿是最为适宜的,《本草纲目》中说:“蒲公英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结核。”蒲公英可泻火除湿,可以改善湿热所导致的恶心、舌苔发黄等问题,对湿热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错的效果。

薏苡仁可健脾,补肺,清热,利湿。治泄泻,湿痹,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水肿,脚气,肺痿,肺痈,肠痈,淋浊,白带。《本经》;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

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入心、小肠经。有健脾利湿、消肿解毒功效。

马齿笕有清热解毒、祛湿止带功效,适用于湿热下注、带下色黄、黏稠味臭、小便短黄、口渴口苦、舌红苔黄、脉滑者,亦可用于湿热泄泻、痢疾等。

芡实既能健脾,又能除湿。补益脾胃,去除体内湿气,让机体获得轻松感,消除困倦。

方法三、运动排汗祛湿

在所有祛湿方法中,运动祛湿是最容易被大家所忽视的,但其实,排汗是最好去除湿气的方法,特别是常在空调里的人,一定要找个机会让身体汗出来,否则湿气太重。

每天适量的运动,对身体非常有益,不仅可以舒缓压力、活络器官,也可以增强水分代谢,平衡荷尔蒙的分泌,,提高机体的抗病力,还可以助消化、促进气血流通,进而去除体内湿气。

同时,运动时身体微微汗出,还能带走体内多余的水分,让身体感觉更加轻盈。

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晚间相对凉爽时进行,以散步、快走、慢跑、各种球类、太极拳等运动方式为宜。

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

如果上面三条都试过了,不奏效或者不明显,不妨尝试一下——中药艾条施灸。

1、艾灸合谷穴祛湿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2、艾灸足三里穴祛湿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即可,需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3、艾灸丰隆穴祛湿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每日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4、艾灸解溪穴祛湿

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转载请注明:http://www.zzsfjd.com/jbwh/1542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