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天之大宝,只此一轮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阳气,能鼓动我们的生长,支持脏腑的气化,还能推动我们全身的代谢之能。
阳气不足会有哪些表现?
我们可以简单将其归纳为,阳气衰减的人,会有三处变“长”,两处变“短”。
①小病后,恢复的时间变长
我们的身体有着强大的自愈之能。而这种自愈的能力,在中医看来是阳气的一种表现。就比如说小的时候,要是有个什么伤风感冒,头疼发热什么的,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一旦出现了不适,恢复起来就慢慢地变慢了。
就比如说,不小心感冒,经过一夜的休息后可能非但不见好转。可能还会因为睡眠质量变差而加重。
此外,即便是简单的一个疲劳现象,有的时候也难以通过短暂的休息来恢复。而这些,基本都是阳气衰减,身体的自我恢复能力降低的表现。
②起床时间越来越长
当我们在形容年轻人起床时,可能会说“一个翻身就爬起来了”。就是说,年轻人起床速度比较快,反应迅速。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后,从睁眼到离床,所花的时间就越来越长了。睁眼后后,可能需要先活动四肢,然后缓慢曲臂支撑身体,然后再缓慢坐起身,再缓慢下床,时间是越来越长的。
而这就说明体内阳气在不断衰减。年轻时,阳气会随着太阳升起而充溢于人体。而筋骨肌肉在阳气的充养之下,就会变得柔软、灵活、有力。要是阳气衰减,那么身体就得不到阳气充分振奋、温煦和滋养,所以变得乏力、关节僵涩。
③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时间变长
大家可能有这样的认识,那就是在接触新鲜事物或是新技术时,年龄越大,接触的时间就会越长。但是小孩子或是年轻人几乎不用刻意地去教,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自己入手。
这则说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髓海就会日渐不足。而脑为髓之海。我们在学习新的事物时,就需要建立新的记忆突触。而脑髓充足的人,建立得就相对容易和快速。
此外,脑髓又源于精。而精者,为阳气之源也。因此,阳气衰减的人,精髓不充,脑海失养,于是在接触新事物时,就会变得特别长。
“两短”指的又是什么?
①身体不耐久劳。也就是说身体在劳作时,时间越来越短。
年轻时,我们可以久坐全神贯注一天的忙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就会觉得累,腰酸背痛,就不得不经常起身活动活动。
其实,我们身体的劳作状态,是需要柔软而强劲的筋骨来作为支撑的。就好比一根皮筋一样。新皮筋在做各种牵拉时,没有任何问题。一旦牵拉时间太长,可能就容易拉断。而体内筋骨也是一样的。一开始,它很是柔软而强劲,受到足够的阳气滋养时,长时间弯曲、伸展都不会觉得有任何不适。但随着阳气的日渐不足,筋骨在稍有劳作时,就会出现不适,甚至会劳损、疼痛。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若是阳气不养筋骨,就会导致我们持续劳作时间越来越短。
②兴奋、高兴的时间变短
人一旦上了年龄,就变得越来越沉稳。遇到再高兴的事情,都不见得会有多兴奋。而好玩有趣的事,自己也不会有多大兴致。
而这样的变化,抛开人生阅历和内向性格等因素不谈。阳气是否充盛基本是主要原因。阳气充足,人就振奋、兴奋、高兴、喜悦。阳气不足,就会萎靡、沉默。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阳气的衰减,人会越来越难以充分地兴奋、喜悦,此类情感体验的时间,也会越来越短。
日常要如何培补阳气?
日常培补阳气,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培补;
一是:培补肾中精气;
二是:培补后天之本。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到不刻意地耗伤肾精、肾气。此外,少食多餐、有规律的进食,切不可暴饮暴食。
当然,若是按古法,还需从“足太阳膀胱经”入手。
①就比如说,多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有氧运动,令双腿、腰背得到活动和锻炼,可以很好地伸张和刺激足太阳膀胱经。其次,我们可以沿着足太阳膀胱经不停地揉搓,使皮肤表面生热。这也是促进膀胱经气血运行的好办法。
②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先生在《我说参同契》中记载了一个补阳方。原方为:
用桂圆肉一颗,花椒六、七颗,加上那个艾绒一同打烂,晚上睡觉的时候挑一点点,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脐里就行了。
方中的桂圆肉,主要在于补益心脾;而花椒则可以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同时还能通三焦,补右肾命门;艾绒则可以暖血温经,行气开郁。
加味以后,方中加入了养血安神的酸枣仁,以及滋补肝肾,益精养血的枸杞。而配伍里,大多都是比较容易收集的材料,建议大家可尝试制作。
用法也很是简单,只需要在睡觉前贴于肚脐处,天亮时取下即可。若是实在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也可以直接使用成品的肚脐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