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被人合称“射雕三部曲”。这三部小说的故事,围绕着两大武功秘籍而展开,那就是《九阴真经》和《九阳真经》。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里,《九阴真经》是最高武功,而在《倚天屠龙记》里则换成了《九阳真经》。
完本《九阴真经》的练习者是郭靖,而张无忌则是唯一一个练全了《九阳真经》的人。无论是郭靖,还是张无忌,都是当世绝顶高手,代表着武功的最高水平。即使是不完整的《九阳真经》,也促进了武当派和峨眉派的建立。
郭靖那么,《九阴真经》为什么叫“九阴”?同样,《九阳真经》为什么叫“九阳”?
根据中医理论,将人体各器官之间的联系分成了“十二经络”。属“脏”者为“阴”,即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而属“腑”者为“阳”,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所以,人体只有“六阴”和“六阳”,共十二经脉。那为什么要叫“九阴”真经和“九阳”真经呢?《九阴真经》里有一段话,“阴极在六,何以言九。太极生两仪,天地初刨判。六阴已极,逢七归元太素,太素西方金德,阴之清纯,寒之渊源。”
这句话说得很清楚,“阴经”只有六条,为什么要叫“九阴”?那就是表示“至阴”的意思,即“阴之清纯,寒之渊源”。所以,斗酒僧从王重阳的手中,翻看了《九阴真经》之后,觉得“阴气太重”,他便写了《九阳真经》。
九阴真经“九阴”一词,在三国时期,吴国的葛洪所著的《道德经》里第一次出现,“祸灭九阴,福生十方”。唐朝柳宗元在《天对》里也用到了“九阴”一词,“修龙口燎,爰北其首。九阴极冥,厥朔以炳。”
而“九阳”一词,在很多著作中也多次出现。《楚辞·远游》中“朝濯发於汤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阳”,这里的“九阳”指的是“天地的边缘”。葛洪《抱朴子·勖学》中“振天专以广扫,鼓九阳之洪炉”,以及陆机《列仙赋》里“呼翕九阳,抱一含元,引新吐故,云饮露飡”,“九阳”均指“纯阳”的意思。
所以,“九阴”其实就是“至阴”,并不是指有“九条阴脉”。“九阳”意思则为“纯阳”,也不是指有“九条阳脉”。《九阴真经》偏重于阴柔,而《九阳真经》偏重于阳刚。《倚天屠龙记》里,谢逊说少林、峨眉、武当的“九阳功”偏于阳刚一路,而周芷若偷练“九阴白骨爪”之后,则是偏阴柔的武功。
九阳真经“九”是最大的个位数,在汉语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在甲骨文里,“九”就被假借作数词,“九是数之大者,所以又引申为多数”。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说“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皆指事也”,所以,“九”有时更是一种象征,就是“极致”、“多数”的象征。
金庸先生将武功秘籍取名“九阴”、“九阳”,而不是“六阴”、“六阳”,其意并不是指具体的“阴”与“阳”,而是“至阴”、“纯阳”的象征。当然,并不是说《九阴真经》就只重“阴”,《九阳真经》一味的“阳刚”。
《九阴真经》的最后,其实是希望达到“阴阳调和”的境地。《九阴真经》的“总纲”是由梵文所写,在这里黄裳表明了“阴阳互济、刚柔并重”的要旨。“阴”和“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立的两面,其实也是统一体。
金庸先生过于偏“阴”,或者过于偏“阳”,都不是事物健康发展的方向,“阴阳互济”才是正道。这其实体现了“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具有淳朴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九阴真经》也好,《九阳真经》也罢,都追求的是“阴阳调和”这一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