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成为您抗癌路上的医学地图
从此不再走弯路
膀胱内灌注治疗是膀胱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可作为术后的辅助治疗或单独治疗方式。
概括来说,膀胱内灌注治疗不像其他系统治疗一样,周期性口服或者注射药物,而是由医生将含有治疗药物的液体通过导管直接推注到膀胱。
这种治疗可以直接影响癌细胞,而不会对身体的其他部分产生一些重大的副作用。
从这个角度理解,膀胱内灌注治疗更像是一种局部治疗。
什么时候需要进行膀胱内灌注治疗
在之前的文章中《诊断为膀胱癌,肌层浸润怎么理解?》,简单按照是否发生肌层浸润对膀胱癌的治疗方式有一个介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bladdercancer,NMIBC)或表浅性膀胱癌(superficialbladdercancer)占初发膀胱肿瘤的70%,其中Ta占70%、T1占20%、原位癌(Tis)占10%。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同时也是重要的诊断方法)就是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膀胱内灌注治疗就是在膀胱癌早期TUR-BT术后应用的辅助治疗,主要目的就是为例降低TUR-BT术后复发率。
因为膀胱内灌注的药物仅能影响到膀胱的内层表面的癌细胞,而对深层的癌细胞不起作用。所以,膀胱内灌注治疗只能用于早期膀胱癌的治疗。
膀胱内灌注的药物是什么?
膀胱内灌注治疗分为:
膀胱内灌注化疗
膀胱内灌注免疫治疗
膀胱内灌注化疗
化疗药物被直接推注的膀胱中,可直接杀伤生长中的癌细胞。这些化疗药物,也在膀胱癌晚期采用静脉的给药方式进行系统治疗。
这些化疗药物包括:丝裂霉素、表柔比星、吡柔比星、多西他赛或吉西他滨等等。其中丝裂霉素是膀胱内灌注化疗最常用的药物。
膀胱内灌注化疗最大的优势在于不需要把化疗药物注射进血液,而是直接杀伤癌细胞,减少化疗的副作用。
当然,膀胱内灌注化疗也是有副作用的,常见的有膀胱炎,表现为尿频、尿急、镜下或肉眼血尿。多数不良反应在停止灌注后可自行改善和消失。
膀胱内灌注免疫治疗
卡介苗(BacillusCalmette-GuerinBCG)是膀胱内灌注免疫治疗的主要药物,原本是一种用于预防结核病的疫苗。
当卡介苗通过导管被注射到膀胱中时,身体的免疫系统会做出反应,免疫细胞会被卡介苗激活,聚集在膀胱,对癌细胞产生作用。
这种疗法一般会在TUR-BT术后2周左右开始,每6周进行一次(中国指南推荐在3、6、12、18、24、36个月时重复BCG灌注),持续1-3年。
副作用主要是流感样症状、发热,冷颤、乏力;膀胱有烧灼感。
哪些患者需要接受膀胱内灌注治疗?
膀胱内灌注治疗的应用范围,中外并无太大差异。
Ta期分级低的膀胱癌患者可直接进行膀胱内灌注化疗。
Ta期分级高的膀胱癌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再次TUR-BT,术后进行膀胱内灌注治疗(化疗或卡介苗免疫治疗)
T1期患者患者往往都需要进行再次TUR-BT,根据术后情况考虑膀胱癌根治术或膀胱内灌注治疗
原位癌(Tis)的患者虽然也属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但一般恶性程度较高,向肌层浸润性进展的几率要高得多。因此,需要直接进行膀胱内灌注卡介苗免疫治疗
患者要注意什么?
膀胱内灌注治疗中,尿液的pH值、化疗药的浓度与膀胱灌注化疗效果有关,并且药物浓度比药量更重要。
因此,患者在接受灌注治疗前,避免大量饮水,避免尿液将药物稀释。
由于导管是经由尿道进入膀胱,患者会有异样的感觉,但这也是必须忍耐的一点。
灌注期间,出现严重的膀胱刺激症状时,应告知医生,考虑延迟或停止灌注治疗,以免继发膀胱挛缩。灌注治疗可能会持续半个小时到2个小时。
灌注治疗后,患者除了多喝水外还有许多注意事项,特别是排小便后的处理和用药禁忌,详情需要咨询医生。
膀胱癌等多种实体瘤临床招募正在进行中,或可得到免费用药治疗机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