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开心,因为见到各国的中医人,都在为中医的发展而努力着。虽然在各国,中医都受到西洋医学的冲击,但是中医有中医的强大之处。治病必求于本,运用阴阳五行的整体观,辩证论治的治疗不同的人,这是中医的强项。有人不理解中医,因为中医太提前了,运用一根针,一柱灸来治病,通过调理自身之气血而疗疾,现代医学去用仪器证明,它弄不清楚,于是对不明白的事物抨击着,更加彰显着自己的无知。它经络的实质,到现在还不清楚,也许再过百年千年,也许人们会弄明白其原因,到那时诉说着中医的强大。
《针灸真髓》是作者跟师日本名医代田文志先生所做的文字记录。因为通过文字看到各国中医人的艰难,所以有了上面的感叹。说到中医中国可是它的祖宗,在这个国度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呀。
很喜欢里面的几句话:
一、泽天先生的取穴很自由,并不拘泥于经穴的分寸。
二、书籍是死的,要把死的经典活用到人体上,达到“病曰:我在此点”的境界。
三、中医之五脏一定要与西医所指的五个脏器相区别,它们不等同。而是病,不离阴阳五脏。
里面有三张表是其核心,现将表列在这里:
其中的第一个表格在《难经》的整理中曾多次提到,它尤为重视人体之根肾与原气之别使三焦。它们在治疗,尤其是针灸治疗中有强大的作用,有着极广的运用。而第二个表格,更是中医的核心内容,想要彻底明白它,需要更多的阅读经典与临床,然后慢慢体会其中奥妙。年的时候看这个表,和现在看这个五脏色体表感觉是不一样的,而多年后再看这个表对它的认识和体会也许会更加的不同。而第三个表五输穴表,是针灸五行运用的精髓,木火土金水五输穴之间的生克配合,更是无穷尽的,前面曾提到古典针灸,子午流注对它的经典运用,以及韩国《舍岩针法》对它的深度研究。总之对于明白的人,这三个表是那么的珍贵,而对于不明白者,则是无用的东西,比不上学个一招一式用起来实用。
而今天我也花时间自己画了一下第二个表,然后与《难经》相结合,好好体会了一下它,越觉得中医,应该有中医的一套诊断思路,而这个思路与这个图密切相关。
对于经言丰富的高手们,看到这里就够了,这就是《针灸真髓》的经典所在。而对于新手而言有必要跟我一起往下慢慢的学习下,那一招一式的拳脚功夫。
———————————分界———————————
首先说一下,这本书说到的治疗方法,多为灸法,如同国内的麦粒灸,如果想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可以看看谢锡亮的灸法书籍。而这里的穴位和治疗方法是否也适合其它方法的刺激呢,这里把穴位和思路说给大家作为了解。
一、灸左阳池和中脘穴可以使左腹直肌放松,并使丹田部气变足。
二、先生治疗鼻塞,在足三里和上巨虚针刺。针后,鼻塞立癒,患者感到非常舒适和惊奇。
三、脊柱哪里不正,就在凹的部位腧穴上施灸,然后就能把脊椎慢慢拉回来变直。
四、肾脏有病,就缺乏原气,吃完仍觉得饿,没醉也像醉了似的,一到下午就困倦思睡。肾脏有病就容易惊恐,精神不振。肾脏是思精志的,肾脏治愈之后,膀胱也会好的,精力也会增强。肾脏治好以后,喉疼也会好的。治好肾脏,耳朵病也会好的。肾脏治愈,喘息即会消失。肾病善于恐怖,怕淘气吵闹的事情。
五、小儿疾患,皆可以灸身柱穴。疳积、惊风、虫疾取此一穴可治愈。
———————————分界——————————
六、上齿痛取厥阴俞及内庭,下齿痛取温溜。
七、夜间失眠,是肝脏的问题。白天想睡,是脾脏的关系。脾主思虑,是智谋所出之处。脾如果不正常则思考力迟钝,记忆力薄弱,白天想睡。从肝来的夜不能睡,性情急躁,容易生气。从脾来的,白天想睡,容易郁塞。从肾与心来的,精力两衰,容易疲倦,元气薄弱,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
八、脾脏是主糖分之处,脾脏衰弱则糖分向尿中排泄,这就是糖尿病。
九、生殖器疾患和癔病均属肝经,驱除肝经的瘀血即可痊愈。
十、不去调节丹田,专治心脏是治不好的。中医谓精气聚于丹田,精气就是指肾脏说的。取丹田治精气,心脏病就容易治了,不明此理,是不会治愈心脏病的。
十一、泽田灸法常用配穴:身柱、天髎、(跟据疾病所取脏腑的俞穴)、肾俞、次髎、左阳池、中脘、曲池、(根据病情加减的腿部或腹部俞穴)足三里、太溪。
十二、脾脏是养气之所,肾脏司排泄废物,肾强则垢出。而灸三焦后人身中多余物质即消散(灸中脘、左阳池——可正子宫位置,调和下腹)。
十三、治疗胃痛,尤其是胃痉挛首选胃经的梁丘穴(胃酸过多不用梁丘灸膏肓)。如欲跟治,当取中脘、脾俞、足三里。(梁丘的取穴法,大腿前外侧,膝盖骨外上角的上方约二寸处。直股肌和外大股肌间的陷中,外股皮下神经所通处。)而梁丘也是治疗肠出血的名灸穴,但连续灸它会出现便秘,故应加上神门预防便闭。
十四、治痔疮用孔最最有效。孔最在普通书上说是去腕七寸,但应该在近尺泽处取穴,即尺泽下同身寸二寸处之陷中,此处很有效,如如同取法则不见效。
十五、筋没有放宽,如硬将脊椎矫正,会伤及内脏,有害身体。应该先灸好内脏,使筋自然放松,而后舒适的予以矫正。
十六、合谷和三阴交是排出身体内废料的名穴。
十七、灸大陵可以调理心脏瓣膜(因为三焦气阻滞之后,心脏瓣膜则会发生障碍。),灸水分可以调理肾脏病,灸臑俞可以调理高血压。
十八、膻中,为治心脏的要穴。古书曰:“膻中为臣使之官。”
十九、脱肛灸法,并灸百会、孔最两穴。百会在头顶中央,督脉之上,用指试压下陷觉痛处。
二十、眼睑的颜色,眼皮边缘发黑的是子宫内膜炎或肾脏的故障。肾脏极度不良,会发生“眼如拔,项如折”的症状。
二十一、营养与排泄,保健最重要的两个作用。司营养的是胃、十二指肠与小肠,主排泄的是肺、皮肤、大肠与肾脏。营养好而排泄不良则不会健康。而排泄好,营养不好也不会好。营养足够,如果三焦有故障,不能完全吸收,仍然会发生营养不良。
——————————分界———————————
二十二、严重的呕吐,吐水,灸命门。水属肾,吐水是肾的故障,消化水的力不强。而泽田命门在肾俞上五分,离背脊骨五分处。
二十三、某患者有风邪症状,先生一面针风门,一面说:“风邪针风门,因为门是入口处。风门是风的入口,经络定名,实在是很有意思的。”然后又告诉了作者19个门穴,左右共36门穴。而针对这一点,没想到还真有人对它专门做了整理和运用。前些日子看的《针灸门穴捷要》就详细讲解了这个问题。
二十四、膀胱热,中极有瘀血的人,早起小便色红,膀胱中有热。
二十五、皮肤病的灸法,肩顒、曲池、手三里等。
二十六、曲池:治疗化脓性的皮肤病和眼睑炎等有效。
二十七、中风半身不遂,左边好治,右边不好治。因为左属气~阳,右属血~阴。
二十八、有些病人,好好地吃饭就行,没有比它再好的东西能对人体滋养了。饭对人体最有益的。迷信补药,反而会搞坏身体的。(我很想整理下,五脏五谷,哪些食物入哪些脏气,这样就能更好的指导病人的饮食了。当然正常的时候均匀的食用五谷对人体是最好的。)
——————————分界———————————
二十九、一阴三色五病:身体中以肾为根本,肾为万病之所出,故称肾为一阴。三色即肝、肾、脾的三色。五病就是说五脏之病。疾病不是从一处发生的,互相均有关联。一阴之故障,出于中脘,从中脘到五脏俞,所以先取阳脘(阳池,中脘)二穴。总之病起于一阴之肾,从肾出于中脘,从中脘影响于上(天)中(人)下(地),出于五脏之俞。治疗时要先取阳池、中脘二穴。
三十、针上中下三脘,三焦中有针感。针上脘时上焦有针感,针下脘时下焦有针感,针中脘时中焦有针感。中脘能吸收上中下三焦的全部,所以上面的病上脘调理,下面的病下脘调理,中间的病中焦调理。故有“三脘定三焦”之说,而下面这本书就重点运用到了这一点。
三十一、疾病多是血液循环不良所起的。什么地方有了阻滞,即会发生症状,只要会排去这阻滞,就会好的。而这一点,在我国也早就有人将其发扬。
三十二、先生研究说腹部除了任脉有三条竖线,而背部除了督脉也应有三条线,而第一条线应该与前面肾经距前正中线0.5寸一样距后正中线0.5寸。此线为第一线,而第二第三条线为膀胱经的一二线。第一行的穴也在俞穴的旁边,内脏有热的时候,即从此外出。例如眼睛痛的时候,是肝的热,出于肝俞的内侧,在此处针后,只要五六分钟眼睛就可以不痛了。舌头痛时是心中有热出于心俞的内侧,于此处针后,可以痊愈,是很有效的。而泽田先生的理论疾病第一期是发生在第一条线上,渐渐加重而到第二期第二行线上,例如病入膏肓(第三条线上),即是第三期了。
三十三、幼儿疾患多出于肾俞的第一行。这是为什么泽田命门在第一条线上,灸此命门和身柱,小孩儿病大都可以治愈。但到了七八岁,则从第二行的肾俞发生,也从肝脾二俞出现。年纪再大点儿,就从肾的第三行京门出现。
故小儿推拿时,七岁之下小儿应运用第一线的穴位做治疗,效果更好。灸泽田命门治疗遗尿效果很好。
三十四、阴升阳降,从身体的前后来说,病从背方下降,从前方上升,是阴升而阳降。那按照这个说法,左为阳右为阴,那么在人体应该是右升左降。
三十五、哑门是舌本神经之出处,治舌强,用哑门很有效。
———————————分界——————————
三十六、膈俞是天地之界,病从此进入。膈上为天,膈下为人,病从此天地之交界处侵入,所以针膈俞,能医治不少疾病。
三十七、风邪侵入的顺序是:风门~膈俞~肝俞~脾俞~肾俞~滑肉门~天枢~大巨~期门~心~肺。
三十八、肺炎灸法:五柱(三脘、阴都、梁门)、阳池、两相(在风门外约五分处)、身柱、足三里。
三十九、天枢:先生说治疗伤寒最重要的穴是天枢。“凡从阳(天)来者入风门,然后入膈肝脾肾,顺序而下,由肾出滑肉门,即不再向下(根据阳降之理)。从阴(地)来着入肾,由肾入大肠,出大巨,从此不再向上(根据阴升之理。)”“此不再降之邪气与不再上升之邪气在天枢处相搏。此际肠中生ju,即是伤寒,宜灸天枢。”天枢是天气和地气交错枢要之处。
四十、筑宾可以消除药毒。
四十一、天宗之灸可以止乳痛。灸阳池、中脘、天宗可以使不出乳的出乳。
四十二、月经闭止有各种原因,有从脾来,或从肝来,或从肾来的区别。《十四经》说:“脾络胞”,胞即子宫。从脾来的病用血海有效,血海在膝中央向上二寸处。从肝来的病用三阴交很见效。从肾和大肠来的病,合谷是必要穴。
———————————分界———————————
四十三、合谷治疗血压亢进和眼白内障,亦治近视眼。
四十四、大杼治喉疾颇有效。
四十五、劳宫虽治中风有效,但最有效的是治咳嗽。
四十六、不要给小孩灸足三里,因为这会妨害他的成长。(小的时候就听说不要给三十五岁以下的人灸足三里。)
四十七、上眼睑下垂的时候,用胃经的陷谷可治。
四十八、肾气为先天之原气,脾气为后天之原气,结合此先天后天两原气的是三焦的相火。
四十九、四灵:滑肉门和大巨。“滑肉门是司天,大巨是在泉”。治病气逆行,只要灸四灵就可以治愈。
五十、如下图:
五十一、鼻炎灸手三里可癒,要灸十五壮到三十壮。
五十二、退热用三阴交,祛寒用三阳络,
五十三、疾病的初起,多起始于肝膈之间,治疗之后,病势将结束之时,剩余的病气亦在肝膈之间(第八椎旁开,七膈俞九肝俞)。
五十四、突然扑倒或失神时,针三焦经的液门,很容易治好。(此液门在中指和无名指指缝之间。)
五十五、灸大椎下,大杼的第一行处,可以治疗食道狭窄。
—————————分界——————————
五十六、胸部纵引作痛属肾,用太溪可癒。横引作痛,属肝经,用期门或日月可癒。
五十七、因脑溢血而进入昏睡状态时,灸水沟,使鼻子出血即癒。灸百会和涌泉亦有效。
五十八、手足指痛时,针灸该经络所属脏腑第一行,即可痊愈。(经络与背俞穴对应~延伸到华佗夹脊穴)。刺法为直刺,有时触及脊椎之横突起处,熟练后可以刺入横突起间。
五十九、小孩儿在七岁之内,命门主治胸部之下病,身柱主治胸部以上之病。
六十、胆石疝痛:中脘,胆俞第一行。
六十一、膀胱痛:关元、中极、气海。
六十二、齿龈痛——根痛是大肠经,故取曲池、手三里。脓漏取穴同。
———————————分界———————————
书,每读一次就有一次的效果。虽说学习整理,然只是整理了图书中的点滴皮毛而已。泽田先生的心法,我暂时只能整理如此,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明白的更多吧!多读书,多临床,在学习与治疗之中会有更多的收获。今年的整理过程中发现,会有一根根的线将曾经看过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一切看起来就会变得更加明了。只是所看过的内容还是有限,这根根的线还是不能整理成一个完整的拼图,缺的东西还是很多很多。以后继续取材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