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1199基础足太阳膀胱经睛明

声明:本专栏仅为自学笔记的分享,并非课程的讲授,专栏提到的针灸学知识仅作为内容拓展,与内针要义有偏差的地方,我们一定要辨证理解并高度警惕,切不可昧了法理。治皓对内针理解偏于理论派,暂缺少实践,有关内针的一切内容,务必要以《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原书为主。专栏仅供参考,学人务必要回到原著中感悟。

(一)经脉循行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循行至头顶并入络脑;分支至耳上角;主干经脉从头顶向下到枕部,循行于脊柱两侧,经过背腰臀部,入内属膀胱络肾,向下贯臀,止胭窝;枕部分支向下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经线外侧,至胭窝部相合后循行于小腿后侧,经过外踝之后,前行止于小趾外侧端。

原文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胭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到小指外侧。

——《灵枢·经脉》

注释:

交巅:当百会穴处与督脉相交会。

还出别下项:原文指经脉从脑后浅出,并从天柱穴分别而下。目前认为足太阳经脉在头顶至后枕部有一外行线。

肩膊:指肩胛区。

膂:夹脊两旁的肌肉。

髀枢:当股骨大转子部,环跳穴所在。

京骨:即第5跖骨粗隆。又为穴名。

(二)脏腑经脉病候

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见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侧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疼痛等。

(三)黄帝内针相关腧穴

睛明Jīngmíng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解剖]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有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层上方有眼动、静脉本干;布有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上方为鼻睫神经。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

[配伍]配球后、光明治视目不明。

[刺灸法]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左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寸。不捻转,不提插(或只轻微地捻转和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本穴禁灸。

[附注]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交会穴。(《素问·气府论·注》)

天柱Tiānzhù

[定位]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解剖]在斜方肌起部,深层为头半棘肌:有枕动、静脉干;布有枕大神经干。

[主治]头痛,项强,鼻塞,癫狂痫,肩背病,热病。

[配伍]配大椎治头痛项强。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大杼dàzhù

[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一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

[配伍]配肩中俞、肩外俞治肩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1)八会穴之一,骨会大杼;手足太阳经交会穴。(2)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

膈俞Géshū

[定位]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在斜方肌下缘,有背阔肌,最长肌;布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七或第八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七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配伍]配内关、足三里治呕吐、呃逆;配足三里、血海、肓膏治贫血。

[刺灸法]斜刺0.5之0.8寸。

[附注](1)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2)参考资料:据报道,用人工放血造成家免的贫血状态(红细胞在万/mm’以下,血红蛋白在65两以下),针刺“膈俞”、“膏盲”,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大提前纠正了贫血状态,迅速恢复正常。

承扶Chéngfú

[定位]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解剖]在臀大肌下缘;有坐骨神经伴行的动、静脉;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为坐骨神经。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配伍]配委中治腰骶疼痛。

[刺灸法]直刺1~2寸。

委中Wěizhōng

[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解剖]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胫神经处。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配伍]配大肠俞治腰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附注]足太阳经所入为“合”。

跗阳Fùyáng

[定位]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解剖]在腓骨的后部,跟腱外前缘,深层为拇长屈肌;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动脉末支;布有腓肠神经。

[主治]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

[附注]阳跷脉郄穴。

昆仑Kūnlún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有腓骨短肌;有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布有腓肠神经。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癫痫,难产,腰骶疼痛,脚跟肿痛。

[配伍]配风池治头痛、目眩。

[刺灸法]直刺0.5~0.8寸。

[附注](l)足太阳经所行为“经”。(2)《针灸大成》:“妊妇刺之落胎。”

申脉ShēnMài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解剖]在腓骨长短肌腱上缘;有外踝动脉网及小隐静脉;布有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酸痛,目赤痛,失眠。

[配伍]配肾俞、肝俞、百会治眩晕。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脉。

(三)腧穴主治提要

(四)歌诀

足太阳穴六十七,睛明目内红肉藏,

攒竹眉冲与曲差,五处寸半上承光,

通天络却玉枕昂,天柱后际大筋旁,

大杼挟脊第一行,直下风门肺俞长,

又厥阴俞与心俞,督俞膈俞俱一行,

肝胆脾胃接三焦,肾俞气海大肠乡,

关元小肠到膀胱,中膂白环仔细量,

上髎次髎中复下,一空二空腰髁当,

会阳阴尾骨外取,附分挟脊第二行,

魄户膏肓神堂走,譩譆膈关魂门当,

阳纲意舍仍胃仓,肓门志室续胞育,

二十一椎秩边场,承扶臀横纹中央,

殷门浮郄委阳到,委中合阳承筋乡,

承山飞扬束骨接,昆仑仆参申脉忙,

金门京骨束骨接,通谷至阴小趾旁。

注:黄帝内针不强调单个穴位的功效主治,强调“同气相求”,符合,则会生出功用;不符合同气相求,即使原来有这些功用,它也会失效。这看上去“随心所欲”,其实“不逾矩”。文中提到的穴位主治仅供作为针灸学常识,学习黄帝内针时要辨证理解。

专栏内容解释权归本平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治白癜风多少钱
白癜风有哪些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zzsfjd.com/zlff/85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